却不想因祸得福,竟成了新朝太子的近侍。
可惜这位太子虽然厉害,却不让太监插手正事,李画心中万分叹息。
他一路跑去给赵家姐妹传话:“两位夫人,太子允你们择日出宫,带些近侍和一队侍卫,排场不要太过张扬。”
赵福金大喜,拿出一些赏钱说:“有劳大官传话。”
李画连忙说:“不敢当大官之称。”
朱国祥、朱铭父子,虽然进行了各种改革,但在称呼上面懒得去变。比如嫔妃和太监,依旧沿用北宋旧称。
赵福金、赵富金这种太子侧妃,封号是“某某郡夫人”。
至于“大官”,是对高级太监的敬称。
还有“阁长”,是对中级太监的敬称。
“中贵人”则是外臣对所有太监的敬称,类似敬称另有“中使”、“天使”、“日边人”等等。
赵福金迫不及待,第二天早晨,便带着妹妹出宫。
她们乘坐车辇,带上几个宫女太监,还有一堆侍卫开道。
赵富金显得格外兴奋,犹如脱笼的鸟儿,沿途看着街景低声欢呼。
“安静些,莫要失了皇家颜面。”赵福金提醒道。
赵富金却问:“回来的时候,能否去大相国寺逛逛?那里的瓦子听说恢复得最好,白天晚上都特别热闹。”
赵福金模棱两可回答:“回城之后若还有空就去。”
“阿姐最好了!”赵富金抱住姐姐,脑袋钻其怀里蹭来蹭去。
东京本地人,对皇宫出来的车驾习以为常,顶多扭头看上几眼便作罢。
只有外地商旅看了又看,还向人打听那是哪位贵人。
很快她们就来到南郊,由于错过了冬小麦,这里的粟米、玉米种得早,已经到了该收获的季节。
今年又是南涝北旱!
长江中下游皆遭洪水侵袭,河南河北却久不下雨,改朝换代似也不讨老天爷喜欢。
南郊种植的玉米歉收,更为抗旱的粟米却还行。
明年要是旱得更厉害,估计就要种黍米来分摊风险了。黍米那玩意儿,虽然产量不高,却是比粟米还要抗旱。
车驾刚到村外,就有几个士兵来迎接,领着她们去前朝皇室那边。
入眼到处是正在收获的土地,赵福金大老远便看到赵桓。
这位前朝皇帝穿着褐衣,背着一个背篓走在田间。背篓中装着大半篓玉米,一脸汗水直喘气。
他的妻妾正在地里忙活,忍受带小毛刺着玉米叶,把一个个玉米掰了扔进筐。
就连前朝太子赵谌,还不满十岁的孩子,也在玉米地里帮忙。
“皇……兄长……”赵福金喊道。
赵桓一直在垂首弓腰前行,听到喊声抬头一看,欣喜中又带着几丝黯然:“见过夫人。俺背着东西,不敢中途放下,请恕不能行大礼。”
“无妨的,”赵福金问负责看守这里的士兵,“能否让人帮忙?”
士兵也搞不清楚,迷糊道:“应该可以吧。”
身后太监立即去接背篓,赵桓总算缓了一口气,说道:“其实俺做农活,已经大有长进了。劝农官讲套种之法,寻常农夫只是依葫芦画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俺却听懂了其中精髓,这次用粟米套种玉米,俺比很多农夫都种得更好。待玉米收完,再把粟米割回家,今年便可不愁吃的。”
“兄长变得又黑又瘦了,肯定吃了许多苦。”赵富金觉得他可怜。
赵桓勉强挤出笑容:“身上的苦不算什么,心里的苦才更难熬。周围农户多为流民,他们心里对赵宋有恨,平日里说什么的都有。俺以前却是不知,大宋百姓过得那般凄苦。辛苦耕作一年,却不够交苛捐杂税,稍有天灾便得举家逃荒。”
说着,赵桓又补一句:“俺耕了田才知农夫不易,朝廷若是横征暴敛,让俺的收成还不够交税,俺估计心里也想造反。”
这番话一半出自真心,一半却是想表现给看守士兵看。
因为朱铭还给他们布置了作业,每个月都要写一篇种田心得。
赵桓前两个月的种田心得,就受到了朱铭的批语表扬。
这位前朝皇帝非常聪明,大致已经明白了朱铭的心思,就是想让他们劳动改造真心忏悔。
聊了一路,赵桓指着附近一块地,不屑讥讽道:“那是赵楷的田产,此人没耐心耕田,野草长得遍地都是。该浇灌时也懒得去挑水,许多玉米已经枯死了,也就粟米耐旱还能收几个。这厮不知从哪弄来笔墨,仿造名家画作,想卖了钱再买粮。却是被士卒发现,太子让人传话,狠狠批评了他!”
都到这般光景了,二人还在明争暗斗。
赵桓幸灾乐祸道:“以赵楷田里的收成,下半年定然要饿肚子!”
赵福金哭笑不得,不知该如何接话。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