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胡巧英道,“我会处理。他应该也不至于吧……”
“非常至于,我了解他。总之,你们不要听他任何花言巧语,他不配得到一分一毫,无论是善意还是财物,他都不配。”
胡巧英和庄音蓉又对视一眼,终于感受到这个不肖的外甥伤人有多深。
说话音,胡幸之和丁翰文终于收拾好,过来敲门。
见几位老人一点没有疲态,也感叹这时隔数十年的重聚实在让人容光焕发。
于是胡幸之提议,索性去阳川路走一走。
丁翰文兴奋得一双眼睛忽闪忽闪:“真的吗?我可以去外公外婆长大的地方吗?”
“可以去,就是变化很大,怕你外公外婆都认不出来了。”胡巧月笑道。
听说他们要出门,翻译小李立刻过来,说侨办给他们留了一辆面包车,这些天就跟着他们,随时可以使用。
胡巧英哈哈笑道:“我倒是想坐坐晋陵的公交车,没机会喽。”
只有林思危心里门清。这到底还是八十年代初啊,就你们几个都是在国外呆了几十年的,尤其丁翰文这样已是土生土长的,长相都是外国人了,哪能让你们随便走啊。
出于人身安全、国家安全等等各种安全,也得“保护”着你们啊。
晋陵宾馆到阳川路其实很近,皆是晋陵的老城区,开车约摸几分钟就能到。
一路上,胡巧英和庄音蓉一直在认地方。
“这个是以前的大成百货商店,现在是第一百货商店,还是那个楼啊,就换了个牌子。”
“糕团店。这家麻糕最好吃,香得来,呀哎我闻到香味了。”
不愧是机灵的小李,立刻叫司机停车,下车去糕团店买了一大包麻糕,还热乎乎的,一看就是刚出炉。
胡巧英一口下去,热泪盈眶,激动地对庄音蓉道:“还是我小时候的味道!”
第124章 味道
胡巧英小时候的味道, 又何尝不是庄音蓉小时候的味道。
他俩当年在晋陵古城青梅竹马,一个是阳川路富豪胡家的大少爷,一个是鱼骨巷进士庄家的二小姐。
整个晋陵老城区, 哪家不是吃着麻糕长大的呢。
庄音蓉轻咬一小口, 抿嘴细细品着,直到将一小口全部咽下, 才赞叹道:“就吃这一口层层叠叠,猪油还是灵魂。”
胡巧英却不同意:“芝麻才是灵魂。”
丁翰文也咬了一口,而且是一大口, 好奇问:“怎么……”
庄音蓉立即道:“别说话!”
饶是她阻止及时,丁翰文还是喷了一嘴芝麻出来,尴尬地挠挠头, 将落在衣服上的芝麻掸去。
胡巧月笑道:“做得好的麻糕啊, 特别酥, 吃麻糕时不能说话, 不然保准喷些宝贝出来。”
林思危这才明白庄音蓉刚刚为啥吃得如此小心翼翼, 是食客的经验, 也是大户人家刻在骨子里的讲究。
咽了麻糕, 丁翰文勾舌将嘴唇边沾着的芝麻舔了:“同意外婆,芝麻才是灵魂。”
林思危却发现他刚刚似是有疑问,便道:“你刚刚想问什么?”
丁翰文指着两包麻糕:“长长的, 圆圆的, 怎么不一样?”
机灵小李上线:“我们晋陵的麻糕有两种口味,长长的是咸味,圆圆的是甜味, 都非常好吃。我们糕团店的麻糕师傅,是解放前就在这里工作的老师傅, 一代一代传承的手艺。”
众人又称道一番。
尤其胡巧英。
他在国外听说的是,国内经历了一些特殊的岁月,保守、落后。他想象过无数次回到故乡的场景,是不是破旧不堪,是不是满目疮痍。他在新闻的边边角角中寻找来自祖国的信息,有些看了难受,他希望是假的,有些看了欢喜,他希望是真的。
但希望总归只是希望。从决定回国起,他无数次调整自己的期待,他的故乡啊,不要太衰败就好。
所以他会跟胡巧月说“人没事就好”,这是他掏心窝的话。
人没事就好,故乡还在就好。
可是从他回国起,目之所及,说实话超越他的期待。虽然看得出这座江南古老小城经历过自己无法想象的变故,很多记忆中的东西都已经不在。
但,还是有那么多顽强地存活于历史长河中的遗迹,在以独特的方式焕发新生。
文笔塔如是。大麻糕亦如是。
面包车驶进阳川路,并没有引起关注。它像傍晚最寻常的车辆,在阳川路的夕阳中缓缓行驶。
胡巧英贪婪地望着窗外。
熟悉的雕花木窗大部分已经剥落了红漆,露出木头质朴的底色;房子连绵,沿街的布局还在,但凭空多了好多大大小小的门。有些双扇开的,一看就是旧物,有些小门边上补了深深浅浅不同的白石灰,虽不是新掏的门洞,但绝对不曾存在于胡巧英的记忆中。
已到下班时间,这些门有一大半都开着,有女人拎着煤炉到路边拔火,也有白发老太太背着手探出脑袋,等待家人下班回家。
“咱家以前的房子,已经分成了很多小隔间,住进了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
胡巧英终于明白妹妹的话是什么意思。
没有看到实景,他真的无法想象,曾经属于胡家半条街的商铺,原来真的可以住进这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