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所在的村子虽然属于申城,最近两年也有不少商业出身的农场主,但归根结底,国内目前仍属于乡土社会,或者说是本地村民的社会,在外人介入当地农业生产的那一刻,便天然地站在了本地村民的对立面。
好在林可晴和林雷的父辈是本地人,当年决定做农场,也找了一位一表三千里的亲戚做合伙人。
林爽清晰地记得,在她回答这个问题时,薛总监的反馈称得上正向,连连点了好几次头。
去传媒公司的路上,林爽半是诱导半是兴奋,复盘了一路,越复盘越觉得有戏。但她也不是那么乐观天真的人,知道即便薛总监真的感兴趣,中间要面临的问题有很多,又问方规怎么想。
方规懒洋洋道:“你连正儿八经的商业规划都没有,咨询我,我还得掰开揉碎给你讲清楚。讲清楚了结果你还不乐意听。我不要。”
林爽自动忽略了后一句,“商业计划书我有的啊,我熬了三个半夜写出来的。你不让我给人家。哎对了,你为什么不让我给薛总监看?”
方规捂住了眼睛,“啊我的姐姐,你那叫商业计划书吗?你那叫‘如何用黑体加粗劝退客户和投资方’。”
林爽乐呵道:“那你帮我写,你是专业的。”
方规:“我不。”
林爽停稳车,胳膊肘搡她,“帮姐姐写一个嘛。”
方规态度坚决:“不。”
林爽软磨硬泡半天,方规稍微松了口,“我不做免费劳动力,而且你得跟林姨商量好,林姨同意。”
林爽琢磨着说服林可晴还不容易,满口答应下来,至于报酬,“现在可不是几页ppt就能薅羊毛的时代了,你先理理思路。钱这块儿嘛……到时候我把账本给你,你看着我们的能力开价,我到时候看着给。”
钱还没谈就提要求了,方规冷笑:“呵。”
大小姐给自己接了一份新工作。
李笃也在谈一份新工作。
甲方是上次排在老东家后面见面的沈晓睿沈总。
沈总是一家跨国咨询公司的执行合伙人,同时也是一家外商投资机构的代理执行官。
看上去温温柔柔、知性优雅,实则强势又自我,不过接触几次下来,节奏还算对得上。
强势的人有个优点,非必要不屑于打迂回战,直来直去,能接受就接受,不接受不耽误彼此时间。
于是这次见面,李笃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条件:“不低于两亿美刀的研发经费。”
沈总一口咖啡喷出来:“你说夺少?”
第13章
良好的涵养使沈晓睿没有更多失态的表现,她用纸巾擦拭干净衣袖上的咖啡渍,整理了下衣衫,抬手回应服务员无需帮助。
然后直视李笃,“你不是开玩笑。”
李笃端起咖啡杯,略偏了下头,“嗯。”
沈晓睿有种浓郁的、商务场合历练出的气度,面临突发情况,她能够精准地控制微表情和肢体语言,无论是瞳孔的收缩放大,抑或手部的肌肉反应,都很自然,很难让人直接感受到负面信号。当然,如果有必要,她也将释放出很强的压迫感。
此时属于前者——沈晓睿不认为这是一个推翻双方交流基础的报价,虽然她的确被震撼了。
沈晓睿仍持开放态度。
开放的怀疑和质疑,以及……
兴奋。
短暂的审视后,李笃垂下视线。
沈晓睿沉思片刻,问:“你用的是‘经费’,我可以问问你如何得出的数字吗?”
——说起来,得归功于虞赢卿同学,如果不是那天她提了一嘴,李笃还没想着动心思。
李笃想了想,认为多解释几句也无妨:“我们都很确定它对于过去和现在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链接到了未来。因此它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于后者而言,我想你们的预测更为乐观。而且你们更擅长……你喜欢用资源配置转化,还是利益最大化?”
在沈晓睿嘴角一次不易觉察的抽动后,她采用了“利益最大化”。
“你的雇主拥有将一张废纸转化为艺术收藏品的能力,你现在不妨考虑合作方式。嗯……我了解过你雇主的背景。”
沈晓睿不置可否地耸耸肩,保持含蓄的防守姿态,“但是你不能保证它一定实现,否则我们没有坐下来谈的机会。”
李笃静静地看着她,“不是我,是你,你们。”
沈晓睿含笑回望:“那么你也了解我的雇主从来不缺选择。我们对新技术的追踪你应该有所体会。”
她像是完全遗忘了衣袖的咖啡渍,舒展地将一只手搭在膝盖上——是之前用来遮挡的左手。
不过咖啡渍并未在质地良好的布料上洇染开,不仔细看,难以发觉。
哪怕做好了针锋相对的准备,真到了这一刻,内心的感受还是少不了无力和无趣,无趣更多一些。
但李笃心知肚明,这环节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