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西巡前的几个任命 “朕记得。”夏侯献回忆道,“当年轲比能拉拢木鹿回部的窦宾和慕容部的莫护跋在北疆作乱,拓跋力微就是窦宾的手下吧。” “是的。”傅嘏道,“拓跋力微不仅仅是窦宾手下这么简单,其人娶了窦宾的女儿为妻。” “去年窦宾死了,拓跋力微杀了窦宾的儿子,兼并了窦宾的部落。” “现在西部鲜卑各部大人都归服拓跋,控弦上马二十余万,不可小觑。” 从幽、并边境刺探的消息定然有局限性,大抵只知道一个结果。 事实上,这场鲜卑部落内部的政变相当有戏剧性。 在窦宾临终前,曾百般告诫自己的两个儿子窦速侯、窦回题,叫他们恭谨地拥戴拓跋力微,告诉他们没有拓跋力微,部落迟早土崩瓦解。 但父死子继天经地义,哪里有女婿一脉继承遗产的道理? (大魏世宗景皇帝夏侯楙:有,有的吧。) 于是窦速侯、窦回题计划在拓跋力微参加窦宾丧礼时将其诛杀,但计划很快就泄露了。 拓跋力微决定先下手为强,一天早晨起来就用佩刀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窦氏,随后派人快马加鞭去通知窦速侯兄弟。 结局就是老一套,兄弟二人傻乎乎地跑来奔丧,被拓跋力微诛杀。 在傅嘏话音落下,还没等夏侯献说些什么,靖安令贾充却是一脸震恐的神情。 “时年轲比能也不过控弦十万,这....这拓跋力微竟如此强盛?” “贾公不必紧张。”枢密使王松喝了一口酒,调笑道:“当年我与陛下镇北疆时多与鲜卑交战。” “先不说这二十万是否真实,就算真的有,八成是把所有牧民都计算在内。” “剔除妇孺老幼,再除去没有马的男丁,堪战之青壮顶多两三万。” “那也不可忽视。”贾充道,“我并州之地自汉末以来就不断缩减,肘腋之地有一个强盛的部落,岂能放心?” “哈哈。”王松大笑两声,放下酒盏,“就算鲜卑人真的南下,还能打到平阳去吗?” 王松是王元姬从弟,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身居高位的外戚,许是喝得有些上头,竟是开起了贾充的玩笑。 贾充脸色古怪,敢怒不敢言。 “二位,可否先听我说完?” 傅嘏适时打断了他们,看向夏侯献道:“陛下,臣所虑者并非在此。” “前日,并州刺史田豫田公向朝廷上疏,称年迈多病,恐不能再任方伯,请卸任。” “田公今年有八十岁了吧。”夏侯献感慨地问道。 他依稀记得当年淮南一战与田豫在汝南相遇,还记得那年田豫襄助平定幽州之乱,当真是国之柱石。 “今年刚过八十。”傅嘏看过相关档案,对此很是笃定。 夏侯献想了想,说道:“征召入朝为光禄勋。” “陛下...”傅嘏顿了顿,道:“当年田公出兵协助平叛有功,您就征召过他,田公说不愿尸位素餐,固辞不受...这次不知他是否会接受。” “若是田公不就,便拜太中大夫,仍领九卿俸禄。”夏侯献果断说道,“总之一句话,大魏绝不会辜负功勋之臣。” “臣遵旨。”傅嘏拱手回道,随后又问:“那...该派何人出镇并州?” “卿可有推荐?”夏侯献把问题抛了回去。 傅嘏随即说出一个名字:“扶风鲁芝如何?鲁公虽说也快到六十,但在扬州任上多年,治理经验不俗。” “另外他年轻时多在关中任职,还做很长时间的陇西太守,对边境事务应当是有分寸的。” 夏侯献斟酌着这个提议。 鲁芝是他曾经大将军府的司马,心腹之一。原本派他去扬州是看在他与郭淮曾共事过,且二人关系不错,所以用以制衡郭淮的。 如若把他调走,扬州就没有心腹了。 文钦、诸葛诞可能是合适的人选,但夏侯献怕他们处理不好与郭淮的关系。 “这个人选还是朕来定吧。”夏侯献决定鲁芝还是继续留任扬州为好,直接道:“夏侯骏可担一州方伯。” 接着,天子趁热打铁又安排了一个任命:“另,步兵校尉夏侯庄转淮南太守。” 傅嘏点点头,看得出来陛下有意要提拔宗室。不过这两人确实都有将才,倒也还行。 聊完了这件事,夏侯献和众人又喝了会儿酒,最后道:“朕西巡之际,还望诸卿好生辅佐太子。” “臣等遵旨。” 宴会结束,夏侯献回到太极殿东堂,此刻还未入夜,他便继续理政。 看着御案上有一份厚厚的名册,不禁一笑,这是他从吏部尚书司马昭那要来的官员名册,没想到司马昭效率还挺高,才说两日就送到了他的案头。 他开始翻看起来。 上面统计千石以上的官员,千石以下暂不记录。 记录清晰明了,依次是【官职】、【姓名】、【籍贯】、【门第】,之后是此前履历。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例如: 太尉,秦朗,新兴,宗室。 吏部尚书,司马昭,河内,士族。 侍中,华表,平原,小姓。 尚书令傅嘏,北地,寒素。 正常是以官职排列,一人一页,若有变动只需将新任移过来即可,还算便捷。 这其中除了姓名和籍贯不会更变,而其他几项则是在不断变化的。 不仅仅是官职,门第也是。 这可不是你说自己家是什么门第它就是什么门第,而是要朝廷中正去评审。 自己的舅家东海王氏,原本被归为小姓。 但现在不同了,王氏乃当朝外戚,其族人获得了大量的机会,门第也随之来到了士族。 同理卢毓也是,本人位至三公,儿子卢钦也任尚书,从此进入士族行列。 邓艾是寒素出身,现在身居高位了,要看他儿子还有族人们后续会不会做到五品以上的官。 顺利的话,他家也会挤进小姓之列。 还有谢缵,他是桓范做大司农时从太学里挑的好苗子,一直引为幕僚在身边做事。 但谢缵连小姓都不是,仅仅为寒素,标准的“小镇做题家”(非贬义)。 可谁能想到,他便是东晋名相谢安的曾祖,陈郡谢氏开基始祖。 当然了,有升就有降。 要么是家族沦为刑家,要么是曾被刻意打压,要么就是单纯的后继无人。 反正现在的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在大魏皆为寒素。 大致看了一遍,夏侯献心血来潮地统计了一下数据。 他惊人地发现,如今大魏官员中士族占比竟然只有41%。 这跟印象中出入可太大了,原本以为至少得60%以上。 思索了一番,明白了。 首先九品中正还在发展阶段,并没有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程度,估计到东晋时期这个比例会达到80%,到那时候整个官僚体系才是彻底僵化。 其次,天下尚在分裂,有获得战功的机会,让寒素甚至普通军户拥有一定上升通道。但等到天下一统后,给普通人的机会就不多了。 夏侯献长吁一口气。 如今治理天下不得不依赖士族,这是时代的局限。 但或许他可以努力让这个体系不那么僵化。喜欢重生夏侯,从街亭开始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重生夏侯,从街亭开始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