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中国电影的执火者 2024 年的最后一天,张艺谋出现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跨年晚会现场。他身着黑色中式立领上衣,戴着黑框眼镜,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精神矍铄。面对主持人撒贝宁 “一年三部电影,是不是有点太拼了” 的提问,他微笑着回答:“我喜欢工作,愿意干活,一干活就高兴。” 张艺谋的一年,的确被工作填得满满当当。从年初的《第二十条》,到暑期的《群星闪耀时》,再到国庆档的《749 局》,三部风格迥异的电影接连上映,让观众看到了他作为导演的多元创造力。这一年,他还成为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中国艺术家代表,执导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中国文艺演出《从北京到巴黎》;担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龙年春晚总导演,为全球华人送上一场视听盛宴;出任北京舞蹈学院荣誉教授,为培养艺术人才贡献力量。 在张艺谋身上,似乎看不到岁月的倦怠。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在艺术的道路上永不停歇地探索着。从影四十余年来,他执导了近五十部电影,涵盖了文艺片、商业片、历史片、武侠片、现实题材片等多种类型,多次获得国内外电影大奖,三次提名奥斯卡金像奖,五次提名金球奖。他不仅在电影领域成就斐然,还涉足歌剧、芭蕾舞剧、实景演出、奥运会开幕式等多个领域,每一次跨界都能掀起新的艺术浪潮。 他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在他漫长而辉煌的艺术生涯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思考?让我们走进张艺谋的世界,探寻这位艺术大师的创作密码。 家庭烙印:艺术与坚韧的传承 1950 年 4 月 2 日,张艺谋出生于陕西西安的一个显赫家庭。他的爷爷是清末秀才,后留学日本,回国后成为长安县的首任县长。父亲张秉钧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九期,曾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军需官,母亲则是一位医生。这样的家庭背景,在当时可谓是相当优越。 然而,命运的转折却在不经意间降临。新中国成立后,张艺谋的家庭被贴上了 “黑五类” 的标签,父亲的工作受到影响,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张艺谋一家遭受了诸多歧视和磨难。上学时,张艺谋因为家庭出身问题,备受同学的排挤和欺负。他曾回忆说:“我在学校里抬不起头来,不敢参加任何活动,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这种自卑和压抑的情绪,深深地烙印在他的童年记忆中。 尽管家庭遭遇了困境,但父母对张艺谋的教育却从未放松。父亲张秉钧虽然在工作中遭遇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他喜欢绘画和书法,经常在家里挥毫泼墨。在父亲的影响下,张艺谋从小就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常常坐在父亲身边,看着父亲画画写字,心中充满了羡慕和向往。 母亲则教会了张艺谋坚韧和独立。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母亲独自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她的坚强和乐观感染着张艺谋。每当张艺谋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母亲总是鼓励他要坚持下去。母亲的教诲,成为了张艺谋日后面对生活挑战时的精神支柱。 张艺谋的大哥张伟谋,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张伟谋热爱文学和音乐,他经常带着张艺谋阅读各种书籍,欣赏古典音乐。在大哥的引领下,张艺谋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他开始接触到国内外的优秀文化作品,这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家庭的艺术氛围和亲人的言传身教,让张艺谋在心底埋下了艺术的种子。尽管成长环境充满了艰辛和磨难,但他对艺术的热爱却从未熄灭。相反,这些挫折和困境成为了他前进的动力,促使他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初窥光影:摄影开启艺术之门 1968 年,张艺谋初中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下乡插队到陕西乾县阳洪公社好畤大队。在农村的日子里,劳动的艰辛超出了他的想象。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跟着农民们一起下地干活,割麦子、种玉米、挑粪…… 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他疲惫不堪,但他从未有过怨言。在劳动之余,张艺谋开始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他发现,用手中的笔描绘出眼前的乡村美景,是一种让他忘却疲惫的好方法。于是,他开始自学绘画,每天晚上收工后,都会在昏暗的灯光下,对着简陋的画纸,描绘着乡村的日出日落、田野山川。 1971 年,张艺谋被招工到咸阳国棉八厂,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在工厂里,他的绘画才能得到了发挥,被调到宣传科,负责绘制宣传栏和宣传画。这份工作虽然忙碌,但让张艺谋有了更多接触艺术的机会。他开始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摄影能够更真实、更迅速地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为了购买一台相机,张艺谋省吃俭用。当时,一台普通的相机价格不菲,相当于他几个月的工资。他舍不得吃一顿好的,衣服也是缝缝补补,经过长时间的积攒,终于花了 180 多元,买了一台海鸥牌照相机。这台相机成为了他最珍贵的宝贝,他走到哪里都带着它,用它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了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张艺谋阅读了大量的摄影书籍,研究各种摄影技巧。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四处寻找拍摄题材。华山,成为了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华山的险峻和壮美,让他着迷。为了拍摄到理想的照片,他曾十几次徒步登上华山。华山的山路崎岖陡峭,有些地方甚至需要手脚并用才能攀爬。但张艺谋从未退缩,他背着沉重的相机和三脚架,一步一步地向着山顶攀登。在山顶等待日出的过程中,寒风凛冽,他却浑然不觉,眼睛紧紧地盯着东方的天空,等待着那一抹绚烂的曙光。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华山上,金色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山峰,他迅速按下快门,捕捉下这美丽的瞬间。 张艺谋的摄影作品逐渐在工厂和当地小有名气。他的作品多次在工厂的宣传栏和当地的摄影比赛中展出,受到了大家的好评。1974 年,他的摄影作品《油田的早晨》在《中国摄影》杂志上发表,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这张照片展现了油田工人在晨曦中忙碌的身影,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此后,他的作品陆续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他也开始在摄影界崭露头角。 1978 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招生,这一消息如同一束光照进了张艺谋的生活。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考试,凭借着扎实的摄影基础和独特的艺术见解,顺利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在北电的学习生涯,是张艺谋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摄影理论和技巧,接触到了国内外先进的电影理念和技术。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每天都泡在图书馆和教室里,研究各种电影作品和摄影流派。 在北电的校园里,张艺谋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如陈凯歌、田壮壮、顾长卫等。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电影艺术,分享自己的创作想法和感悟。这些思想的碰撞,激发了张艺谋的创作灵感,也为他日后的电影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82 年,张艺谋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在这里,他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 ——《一个和八个》。这部电影由张军钊执导,张艺谋担任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张艺谋大胆创新,采用了独特的构图和光影处理手法,为影片营造出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影片中,他运用大广角镜头,展现出西北大地的雄浑壮阔;通过逆光拍摄,突出人物的轮廓和质感。这种突破传统的摄影风格,让观众眼前一亮,也为中国电影的摄影艺术带来了新的变革。《一个和八个》的成功,让张艺谋在电影界声名鹊起,也为他日后的导演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他踏上了电影创作的征程,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转型导演:从《红高粱》到 “国师” 的崛起 在担任了《一个和八个》与《黄土地》的摄影师,并主演了《老井》之后,张艺谋积累了丰富的电影制作经验,也对电影创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1987 年,他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 执导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 《红高粱》的剧本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高密,讲述了 “我爷爷” 余占鳌和 “我奶奶” 戴凤莲之间一段充满激情与野性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在面对日本侵略者时的英勇抗争。张艺谋被小说中那种原始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情感所打动,决定将其搬上银幕。 为了拍摄出理想中的《红高粱》,张艺谋几乎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在选角方面,他独具慧眼,启用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巩俐和姜文。巩俐的美丽与倔强,姜文的阳刚与霸气,完美地诠释了 “我奶奶” 和 “我爷爷” 这两个角色。在拍摄过程中,张艺谋对每一个镜头都精益求精。为了营造出电影中那片生机勃勃的高粱地,他亲自带领剧组人员在黄河边种植了几十亩高粱。拍摄时,正值盛夏,高粱地里闷热潮湿,蚊虫肆虐,但张艺谋和剧组人员毫不退缩,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拍摄。 《红高粱》的画面风格极具冲击力,张艺谋大胆运用了浓烈的色彩,尤其是红色,贯穿了整个影片。“我奶奶” 出嫁时的红嫁衣、红盖头,高粱地里的红高粱,以及最后洒在土地上的鲜血,红色成为了影片中生命力和激情的象征。在镜头语言上,张艺谋采用了大量的仰拍和俯拍镜头,仰拍展现出人物的高大形象和英勇无畏,俯拍则突出了环境的宏大与渺小人物在其中的挣扎与抗争。影片中的配乐也别具一格,《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歌曲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与画面相得益彰,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1988 年,《红高粱》在第 38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荣获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中获得最高奖项,标志着中国电影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红高粱》的成功,让张艺谋一举成名,成为了中国电影界备受瞩目的导演。这部电影不仅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在国内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它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模式和表现手法,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了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激发了观众对电影的热情。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此后,张艺谋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接连推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1990 年,他执导了《菊豆》,影片讲述了年轻女子菊豆被迫嫁给染坊主杨金山,却与杨金山的侄子杨天青产生了不伦之恋的故事。影片通过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展现了张艺谋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拍摄手法上,张艺谋延续了他对色彩的独特运用,染坊中鲜艳的布匹与灰暗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压抑。《菊豆》获得了第 43 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进一步提升了张艺谋在国际影坛的地位。 1991 年,《大红灯笼高高挂》上映。这部电影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讲述了女学生颂莲嫁入陈家做四姨太,在封建大家庭中与其他姨太太明争暗斗,最终精神失常的悲剧故事。影片中,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大红灯笼代表着权力和地位,点灯、灭灯、封灯等仪式则象征着姨太太们在家庭中的命运。影片的画面构图精美,对称式的构图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与故事的主题相得益彰。《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了第 64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成为了张艺谋电影中的又一部经典之作。 1992 年,张艺谋执导了《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一改他以往的风格,采用了纪实性的拍摄手法,大量使用非职业演员,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农村的生活面貌。影片讲述了农妇秋菊为了讨个说法,不断上访打官司的故事。巩俐在影片中饰演秋菊,她生动地诠释了秋菊这个朴实、倔强的农村妇女形象。《秋菊打官司》获得了第 49 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张艺谋也凭借此片成为首位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的华人导演。 1994 年,《活着》上映。这部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讲述了男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一生。影片通过福贵的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张艺谋在影片中巧妙地运用了黑色幽默的手法,让观众在欢笑与泪水中感受到生活的无奈与残酷。《活着》被部分观众和影评人推崇为张艺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在国内外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进一步巩固了张艺谋在中国电影界的地位。 从《红高粱》到《活着》,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他通过独特的电影语言,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故事和社会现实展现给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电影。他的作品屡获国际大奖,为中国电影赢得了荣誉,也让他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一张亮丽名片,被人们尊称为 “国师”。 奥运高光: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2001 年 7 月 13 日,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 112 次全会上,北京获得了 2008 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消息传来,举国欢庆。而对于张艺谋来说,这也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正在向他走来。 2004 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张艺谋执导了 “北京 8 分钟” 的表演。这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一个重要窗口,张艺谋深知责任重大。在短短 8 分钟的时间里,他要将中国的文化特色和奥运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向全球观众传递北京奥运会的邀请。 张艺谋精心策划了表演内容,以中国传统的京剧、武术、杂技等元素为核心,结合现代的灯光、音乐和舞蹈,打造出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表演开始,两名中国女孩身着传统的中国服饰,在悠扬的二胡声中,用中国的绘画工具在一张巨大的画卷上画出了奥运五环,寓意着中国与世界的融合。随后,一群身着红色服装的武术演员登场,他们矫健的身姿和精湛的武艺,展示了中国武术的魅力。接着,杂技演员们带来了精彩的空竹表演,五彩斑斓的空竹在他们手中上下翻飞,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最后,中国着名歌手刘欢和莎拉?布莱曼共同演唱了《茉莉花》,这首具有中国江南水乡特色的民歌,通过两位歌手深情的演绎,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北京 8 分钟” 的表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赞誉。它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展现了中国现代社会的活力与自信。这次表演,让张艺谋积累了丰富的大型活动执导经验,也为他日后执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奠定了基础。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筹备工作正式启动。张艺谋被任命为总导演,负责整个开幕式的策划和执导工作。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奥运会开幕式是全球瞩目的焦点,它不仅要展现出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成就,还要符合国际审美标准,让全世界的观众都能理解和欣赏。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张艺谋带领着他的团队,开始了长达三年的筹备工作。他们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寻找灵感。经过无数次的讨论和修改,最终确定了开幕式的主题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并以 “美丽的奥林匹克” 为核心创意,通过 “画卷”“文字”“戏曲”“丝路”“礼乐”“星光”“自然”“梦想” 等篇章,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奥运精神的内涵。 开幕式的亮点之一是巨大的 LED 地面显示屏,它如同一张巨大的画卷,在上面呈现出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丝绸之路、万里长城等壮丽景观。演员们通过舞蹈、杂技等表演形式,与显示屏上的画面完美配合,将中国的历史文化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例如,在 “文字” 篇章中,数百名演员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活字印刷方阵,通过不断变换阵型,展示了中国汉字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国文字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在 “礼乐” 篇章中,张艺谋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乐器编钟,演奏出了悠扬的音乐。演员们身着华丽的古装,翩翩起舞,再现了中国古代宫廷乐舞的辉煌。而在 “梦想” 篇章中,体操王子李宁手持火炬,在空中奔跑,点燃了奥运圣火,将开幕式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一刻,全世界都为之沸腾,中国也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和实力。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举办,让张艺谋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它被誉为 “有史以来最精彩的奥运会开幕式之一”,赢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高度评价:“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张艺谋用他的智慧和才华,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魅力,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这次经历,不仅是张艺谋个人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喜欢中国历代名人大鉴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中国历代名人大鉴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