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年的春末,皖城笼罩在一片朦胧的烟雨中。 柳丝低垂,嫩绿的枝条轻轻拂过青石板路,沾着晨露的叶片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宛如一幅水墨画卷。 乔府朱漆大门紧闭,后院却传来阵阵清脆的剑鸣声。 十岁的小乔踮着脚尖趴在窗棂上,一双灵动的杏眼紧紧盯着后院梅树下舞剑的姐姐大乔。 大乔身着淡粉色襦裙,青丝高高挽起,随着剑势上下翻飞,衣袂飘飘,宛若仙子下凡。 小乔看得入神,粉白的襦裙被风掀起一角,像只将飞未飞的蝶。 "阿婉又在偷懒!"侍女阿桃端着青瓷茶盏走进来,见她走神,故意板起脸,"先生晌午就要来考《诗经》了。" 小乔吐了吐舌头,伸手接过茶盏轻抿一口,又抓起案上竹简,有一搭没一搭地翻着。 可她的心思全然不在竹简上,窗外不时传来的喧闹声,又将她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 "听说庐江太守换了人!" "新太守姓孙,是讨董名将孙坚的儿子!" 小乔好奇心大起,悄悄放下竹简,蹑手蹑脚地溜出后门。 皖城街头此时热闹非凡,人群熙熙攘攘,都在翘首以盼新任太守的到来。 不一会儿,远处传来阵阵马蹄声,夹杂着百姓的议论声。 小乔挤过人群,好不容易寻了个高处站定。 只见一队人马缓缓而来,为首的青年身着玄色锦袍,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姿挺拔如松。 他剑眉星目,眼神中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英气,腰间长剑折射着日光,寒光闪闪。 他身后跟着位白衣公子,眉目如画,嘴角含笑扫视着街巷,举手投足间尽显儒雅风范。 小乔正看得出神,忽觉发间一沉,回头见姐姐大乔不知何时站在身后,正用木梳轻轻敲她的脑袋。 "偷看生人,像什么样子?"大乔嗔怪道,脸颊却微微泛红,目光也不自觉地落在那队人马身上。 两日后,乔公设宴款待新任庐江太守孙策与他的谋士周瑜。 小乔得知消息后,满心欢喜又有些害羞,躲在屏风后偷看。 只见孙策谈笑间气度不凡,举手投足间尽显豪杰本色;周瑜抚琴时指节修长如玉,琴声悠扬动听,不觉红了脸。 晚宴散后,小乔缠着姐姐:"他们会常来皖城吗?" 大乔低头整理衣袖,耳尖泛红:"不过是萍水相逢罢了。" 话音未落,管家匆匆来报,孙策与周瑜求见乔公,说是有要事相商。 小乔和大乔对视一眼,心中都涌起一丝好奇与期待,却不知这一次相见,将彻底改变她们的命运。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建安四年的夏夜。 皖城荷花盛开,香气四溢,乔府后花园的莲池里,一株并蒂莲悄然绽放。 十六岁的小乔倚在九曲桥栏杆上,看月光在水面碎成银鳞,清风吹过,带来阵阵荷花的清香。 脚步声由远及近,小乔不用回头也知道是周瑜——那人身上总带着松墨与沉香混合的气息,让人闻之难忘。 "在想什么?"周瑜将披风轻轻搭在她肩头,声音温柔,"今晚的月色倒像极了去年在柴桑观星时。" 小乔莞尔一笑,想起自那日相识后,孙策与周瑜常来乔府,或谈兵法,或论诗书。 周瑜尤爱教她抚琴,指尖相触时,琴弦总会发出异样的震颤,仿佛心跳都随着琴声加快。 远处传来更鼓声,小乔正要回房,忽听前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孙策面色凝重,手中握着一卷密报:"袁术僭号,我已奉诏讨逆。" 周瑜的手不自觉攥紧腰间剑柄,小乔望着两人紧绷的神色,突然意识到,这场乱世不会放过任何人。 出征前夜,周瑜在莲池边为她弹奏《流水》。 琴声激昂处,似有千军万马奔腾;舒缓时,又如潺潺溪流。 小乔将贴身玉佩塞到他手中:"此去保重。" 月光下,周瑜的眼眸比皖城的湖水更深邃:"待天下平定,我定来迎你。" 小乔点点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强忍着不让它落下。 她知道,自己深爱的这个男人,心怀天下,此刻有更重要的使命要去完成。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的消息如狂风般席卷而来,传到皖城时,小乔正在精心缝制嫁衣。 周瑜的书信半月前就到了,字里行间满是喜悦:"待战事稍定,便来迎娶。" 小乔捧着书信,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 然而,孙策遇刺的噩耗,如惊雷般击碎了所有期盼。 灵堂里,白幡低垂,哀乐声声。 大乔素衣白裳,跪在蒲团上为亡夫焚香,泪水止不住地流淌。 小乔抱着姐姐颤抖的肩膀,自己也早已哭红了双眼。 她看着周瑜跪在孙策灵柩前,发间已添了几缕银丝,神情悲痛欲绝。 孙权继位那日,周瑜握着小乔的手,声音低沉而沙哑:"仲谋年幼,江东危在旦夕,婚期...恐怕要推迟了。"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乔强忍着心中的失落,点点头:"我等你。" 战火很快烧到皖城。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八十三万大军南下,黑云压城般的船队遮蔽了长江。 消息传来,整个皖城人心惶惶。 小乔站在周瑜的帅帐外,听着里面激烈的争论声。 黄盖的怒吼、鲁肃的劝说、诸葛亮的分析,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 最终,周瑜掷地有声的"决战"二字,让帐内瞬间安静下来。 赤壁的火光映红天际那晚,小乔彻夜未眠。 她守在祭坛旁,看着周瑜身披鹤氅,在东南风中指挥若定。 火光照亮他的侧脸,恍惚间仍是初见时那个白衣公子,却又多了几分让人心疼的疲惫。 小乔在心中默默祈祷,愿这场战争早日结束,愿她深爱的人能平安归来。 建安十五年,巴丘的秋雨来得格外早,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仿佛也在为这乱世而悲泣。 小乔跪在病榻前,握着周瑜冰凉的手,泪水不停地滴落在他的手背上。 周瑜的面色苍白如纸,呼吸微弱,断断续续地说:"既生瑜...何生亮..." 窗外的梧桐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案上的焦尾琴蒙着薄灰,自赤壁之战后,便再未响起过。 小乔感觉自己的心在一点点破碎,她多么希望这只是一场噩梦,梦醒之后,周瑜又会像往常一样,笑着教她抚琴,与她谈诗论画。 可现实如此残酷,无论她怎样呼喊,周瑜的手还是渐渐变得僵硬,再也没有了温度。 孙权亲至巴丘吊唁那日,小乔捧着周瑜留下的兵书,在灵前长跪不起。 她的眼神空洞,仿佛灵魂也随着周瑜的离去而消散。 回吴郡的马车上,大乔揽着她消瘦的肩膀,轻声道:"阿婉,你还有我。" 可小乔知道,那个会在她抚琴出错时温柔指正、会在月下与她对诗的人,永远留在了巴丘的青山里。 此后岁月,小乔将自己封闭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整理周瑜的兵法中。 她把周瑜的兵书仔细誊抄,分类成册,希望能将他的智慧传承下去。 她还亲自教导周循、周胤读书习武,将对周瑜的爱,都倾注在这两个孩子身上。 每当夜深人静,小乔便独坐莲池畔,对着一轮明月弹奏《长河吟》。 琴声悠扬,却带着无尽的哀伤。 琴弦有时会突然崩断,正如她破碎的半生——原以为能与良人共赏江南烟雨,却不料只等来半生孤影。 黄龙元年,孙权称帝那日,小乔在周瑜墓前献上一束白菊。 皖城的柳丝又绿了二十载,当年那个活泼灵动的少女早已鬓染霜华。 她抚摸着墓碑上斑驳的字迹,恍惚听见熟悉的脚步声,回头却只有满园落花,纷纷扬扬落了满身。 小乔闭上眼,任泪水滑落,在心中轻声说道:"公瑾,这天下...你可还满意?" 风过处,似有琴音袅袅,带着往昔的温柔,消散在江南的烟雨中。喜欢中国古代名人传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中国古代名人传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