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关平(1 / 1)

建安三年的暮春,解良城西的枣林正落着细雪般的花。 十二岁的关平蹲在青石板上,用竹片在沙土里画着父亲新教的偃月刀势,忽然听见院角传来兵器相击的脆响。 他攥紧竹片跳起来时,正看见父亲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劈开晨雾,刀刃在初升的阳光里映出冷冽的弧光——那是他第一次觉得,父亲的背影像座屹然不动的山,而自己握在手里的,不过是片薄如蝉翼的月光。 关平记得母亲总说,他出生那年解良大旱,直到父亲在关帝庙前跪了三天,才等来一场透雨。 襁褓里的他没见过那场雨,但却在无数个夜晚,听着父亲在廊下舞刀的风声入眠。 那些刀风穿过窗棂,在土墙上投下晃动的暗影,像极了老人们口中斩颜良诛文丑的传说。 “刀重八十二斤,不是靠蛮力挥的。”九岁那年,关羽第一次将木刀塞进关平手里。 少年的指尖触到刀柄上父亲掌心的茧,忽然觉得这柄比自己还高的木刀,竟比村口石磨还要沉。 父亲教他“拖刀式”时,宽大的手掌覆在他手背上,粗粝的指腹擦过他虎口的嫩肉:“当年你祖父教我时,说刀是忠臣的骨,要直,要稳,要能扛住千钧重。” 青石板上的刀痕渐渐深了。关平发现,父亲教他刀法时从不笑,唯有看见他把木刀舞得虎虎生风时,眼角的纹路才会松一松。 有次他不慎被木刀扫到脚踝,疼得龇牙咧嘴,却看见父亲背过身去,指尖悄悄揉了揉自己的旧伤——那是早年随刘皇叔征战时留下的箭疤,像条沉默的蛇,盘在古铜色的小腿上。 解良的夏夜总带着麦秸的香气。 关平趴在窗台上,看父亲对着月光磨剑。 火石擦过剑身的火星溅在青石板上,像散落的星辰。 “爹,为什么咱们总跟着刘皇叔?”他忽然问。磨剑的动作顿了顿,父亲的声音混着蝉鸣落下来:“因为刘皇叔是中山靖王之后,这天下,该是汉室的。”少年似懂非懂,却记住了父亲说这话时,眼里比剑刃更亮的光。 建安五年的那场雪,把解良城染成了白纸。 关平跟着母亲躲在地窖里,听见地面上传来马蹄声如雷。 他攥紧母亲的手,指甲掐进掌心——三天前,父亲为护刘皇叔家眷,被曹军围在了土山。 地窖的土墙渗着潮气,母亲的眼泪滴在他手背上,却比雪还凉。 “平儿,记住你爹的话。”母亲忽然按住他的肩,“忠字头上一把刀,咱们关家的人,就算死,也要死得像把立着的刀。” 少年抬头,看见母亲鬓角的白发在昏暗中闪了闪,忽然想起父亲出征前塞给他的那枚青铜令牌,上面刻着的“汉寿亭侯”四个字,此刻正在他贴身的衣襟里,硌得胸口发疼。 后来的日子像团乱麻。 关平跟着母亲辗转于汝南、新野,见过流民啃食树皮,见过伤兵在路边哀嚎。 他学会了把麦饼掰成两半,一半给母亲,一半藏在袖里留到次日;学会了在深夜听见马蹄声时,立刻吹灭油灯,把母亲护在身后。 有次路过一片废墟,他看见断墙上画着的青龙偃月刀,忽然蹲在地上,用树枝默默描了一遍又一遍——那是父亲的刀,是他在乱世里唯一的路标。 建安十三年的长坂坡,关平终于又见到了父亲。 那时他已十六岁,腰间别着父亲托人送来的短刀,刀刃在战火里染了血。 他看见父亲骑着赤兔马,青龙偃月刀上的红缨被血浸透,却依然在乱军里舞成一团火。 “跟着我!”父亲的声音穿过喊杀声砸下来,关平握紧短刀,第一次觉得自己的手不再发抖——原来真正的战场,比梦里的刀光更烫,比解良的雪更冷,但父亲的背影,依然是那座不会倒的山。 他跟着父亲杀透重围,看见糜夫人抱着阿斗跳井,看见张飞在当阳桥断后。 当赤兔马踏过溅起的泥水时,关平忽然发现,父亲的鬓角竟有了霜色——原来在他看不见的日子里,岁月早已在这位名将身上刻下了痕迹,唯有那身铠甲,依然亮得能照见他眼中的光。 镇守荆州的日子,是关平记忆里少有的安稳时光。 他跟着父亲研习兵法,在点将台上看士兵们操练,偶尔会想起解良的枣林——如今荆州的柑橘树,开的花虽不如枣花素净,却也香得沉实。 “荆州北据汉、沔,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父亲指着墙上的地图,竹节般的手指敲着南郡的位置,“这里是咱们的咽喉,断不得。”关平凑近去看,见地图上用朱砂标着的各处关隘,像父亲掌纹般纵横交错。 他忽然想起去年在江边看见的景象:商船往来如织,渔夫唱着吴歌撒网,夕阳把江面染成金红——这样的烟火气,原是要用刀枪守的。 他开始跟着父亲巡视城防,看工匠们修补城墙,看水军在汉江里演练楼船。 有次路过市集,听见卖糖画的老汉跟人念叨:“关将军来了,咱们夜里睡觉都踏实。”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糖画的甜香混着人声飘来,关平忽然觉得,父亲的刀光,原来不只是杀人的刃,更是护着这一城灯火的盾。 建安二十年的益阳对峙,是关平第一次直面东吴的刀锋。 鲁肃的军队在对岸扎营,旗号在江风中猎猎作响。 父亲带着他在江边巡营,忽然指着对岸问:“平儿,你看那水,像什么?” 少年望着奔涌的江水,忽然想起解良的汾河——都是一样的水,却在这里分成了汉吴的界。 “水无常形。”他忽然想起父亲教过的兵书,“但咱们的刀,得有常势。” 对峙的夜里,关平跟着父亲去见鲁肃。 烛火在铜灯里跳着,映得鲁肃的胡须忽明忽暗。 父亲按在腰间的刀把泛着冷光,却笑着举起酒盏:“公瑾当年火烧赤壁时,可曾想过今日?” 关平看见鲁肃的手在袖中顿了顿,忽然明白,这世间的争斗,从来不止是刀枪的较量,更是人心的博弈。 那夜归来时,江心的月亮碎成了银鳞,父亲忽然说:“平儿,以后你要记住,真正的名将,手里握的不只是刀,还有这天下的分寸。” 建安二十四年的秋,襄阳的桂花开得异乎寻常的盛。 关平跟着父亲站在樊城城下,闻着风里飘来的甜香,却觉得那香气里混着铁锈味——这是大战将起的征兆。 庞德的白马军来得迅猛。 关平握着父亲新赐的偃月刀,刀身比当年的木刀重了十倍,却在手里格外稳当。 他看见庞德的长矛刺来,寒芒如电,却在挥刀的瞬间想起父亲的话:“刀要沉,心要静。” 三十回合下来,汗湿的衣襟贴在背上,却听见父亲在阵中喝道:“我儿好刀法!” 那声喝喊像团火,烧得他热血上涌,刀势更见凌厉——原来在父亲眼里,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在青石板上画刀的少年。 水淹七军的那晚,暴雨砸在战盔上,像无数鼓点。 关平跟着父亲乘船冲锋,看见于禁的军队在洪水里挣扎,像落汤的蝼蚁。 他忽然想起解良的那场旱雨,想起父亲在关帝庙前的背影——原来上天的雨,有时是慈悲,有时却是刀兵。 当于禁跪地请降时,关平看见父亲眼中的痛:“文则啊文则,你追随孟德三十年,怎的今日竟不如这滔滔江水清白?” 胜利的捷报传到荆州时,关平却在父亲的书房里看见了阴云。 地图上,吕蒙的军队像条蛰伏的蛇,正沿着长江悄悄蠕动。“江东鼠辈!” 父亲摔了酒盏,碎片溅在关平脚边,“当年借南郡时说的话,都喂了江东的鱼!” 少年望着父亲握紧的拳,忽然发现,比起战场上的刀,背后的暗箭更让人防不胜防。 撤退的路比来时难百倍。 士兵们背着伤兵,在泥泞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 关平断后时,看见自己的刀上结了冰,刃口卷了边——这柄陪他征战五年的刀,终究是累了。 路过一片芦苇荡时,他忽然听见母亲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忠字头上一把刀……” 转头望去,父亲的赤兔马正在前方踉跄,马蹄踩碎了水面的月影,像碎了一地的星光。 麦城的城墙比解良的矮,却更破。 关平数着城里剩下的士兵,不过三百余人,粮草只够撑三日。 父亲坐在城楼上,铠甲未卸,却盯着远处的山影出神——那里有东吴的军队,像张巨网,正慢慢收拢。 “爹,咱们突围吧。”关平把最后一块麦饼塞进父亲手里,饼已冻得发硬,却还带着体温。 父亲咬了一口,忽然笑了:“当年在土山,我也以为走投无路了,后来不还是过了五关?” 那笑里带着血丝,却依然亮得刺目,让关平想起解良的枣花,想起长坂坡的战火,想起荆州城的星夜——原来父亲的笑,从来都是给别人看的,藏在深处的痛,只有他自己知道。 突围的那晚下了雪。 关平握着断刀,护在父亲左侧,听见赤兔马的蹄声越来越沉。 前方的芦苇荡忽然亮起火把,像无数双眼睛,在雪夜里盯着他们。 吕蒙的声音混着风雪飘来:“云长公,何苦执迷不悟?” 父亲勒住马,刀光在雪地里划出一道弧:“竖子可知,汉寿亭侯的印,从来只沾汉家血!” 最后的战斗像场快进的梦。 关平看见父亲的刀砍倒了第三个吴兵,自己的断刀却被长枪磕飞。 他踉跄着扑过去,用身体护住父亲的后背,忽然听见父亲喊了声“平儿”——那声音像极了当年在解良的枣林里,喊他回家吃饭的语调。 温热的血溅在脸上,他忽然觉得好累,好想回到青石板上,再用竹片画一次偃月刀势,好想再看看父亲眼里的光,那比剑刃更亮,比星光更暖的光。 建安二十四年冬,关平卒于临沮,年二十八。 他的尸身被百姓偷偷收敛,葬在离麦城三里的土坡下,坟头插着半截断刀——那是他从解良带到荆州,又从荆州带到麦城的刀,刀身上的血早已凝住,却在雪地里,映出一片永远不化的红。 多年后,当蜀汉的史官在竹简上写下“关平,羽长子,从羽临沮死之”时,洛阳的老巷里,有个卖糖画的老汉正在画青龙偃月刀。 糖浆在石板上拉出银亮的弧线,旁边看热闹的孩童忽然问:“爷爷,关平是谁?” 老汉的手顿了顿,糖浆滴在石板上,晕开小小的涟漪。 “关平啊,”他望着远处的夕阳,声音里带着糖画的甜,“是个跟着父亲走了一辈子夜路的孩子,手里的刀,从来没弯过。” 晚风掀起老汉的衣角,巷口的老槐树上,几片黄叶正打着旋儿落下来,像极了解良城那年的枣花。 远处传来卖货郎的吆喝声,混着谁家孩子的笑声,飘向了青石板铺就的岁月——在那里,十二岁的关平正蹲在地上,用竹片认真地画着刀势,而他父亲的背影,依然像座山,立在刀光与月光之间,永远不会倒。喜欢中国古代名人传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中国古代名人传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我的修仙模拟器 我的师父什么都懂亿点点 戏假成真:演癮君子这么像?查他 大明:如此贪的駙马,朕杀不得? 混沌仙途,我以无道斩天命 爆发吧,武医生 全球游戏:开局百亿灵能幣 天道神监 九域劫主 神罚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