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元年十一月初七·北京的细雪扑在翰林院印书馆的窗纸上,二十四名誊抄匠人围坐在铜脚火盆旁,粗麻袖口露出皲裂的手腕,在烛光下泛着暗红。掌院编修李东阳捏着新制的「永乐体」铜活字,指尖蹭过字面「工」字底部的小锚纹——那是昨夜杨廷和密嘱的「太宗暗记」。他抬头望向正堂,朱厚照身着青衿儒衫,正与杨廷和并坐审校《宋会要辑稿》抄本,案几上摆着从内库取出的《梦溪笔谈》真本。 「沈括记「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朱厚照用狼毫笔圈住书页,「杨爱卿,此条与《武经总要》「指南鱼」法可有异同?」 杨廷和捋着山羊胡,目光落在「磁石磨针」四字上——这分明是《天工开物》中「磁化法」的古代包装。他前日收到密报,称豹房匠人用「隐士传法」改良指南针,此刻见皇上将其附会为沈括遗法,心中暗赞:「陛下明鉴,沈括此法需「水浮针」,而《武经总要》用「缕悬法」,二者皆可证我朝「器用之法,古已有之」。」 东侧书案前,工部郎中王琼正与匠首陈大锤争论。「这「反射炉」图示分明是西洋奇技!」王琼指着《宋会要》抄本,袖口的「火德」纹刺绣随动作起伏,「宣和三年哪有此等炉型?」 陈大锤忍着腰痛,从怀里掏出块焦黑的炉壁残片:「大人请看,这是卑职从宣德旧窑址挖出的炉渣,内有「出渣口」痕迹,与图中形制一致。」他故意忽略残片实为昨日伪造,只将「宣德」二字咬得极重——这年头,什么「隐士传法」都不如「宣宗遗泽」好使。 朱厚照余光扫过争论,转向杨廷和:「朕欲仿《天工开物》体例,编纂《工器汇典》,将民间铁器图谱尽收其中,爱卿以为如何?」 杨廷和早知皇上想借编书之名行技术集权之实,却不点破:「太宗修《永乐大典》包罗万象,陛下此举正合「太宗文治」。唯需令翰林院编修全程参校,免得流入「奇技」。」他特意将「太宗」二字拖长,暗示对「复古改制」叙事的支持。 这时,王祯一瘸一拐地抱来木箱,箱内码放着改良后的水转大纺车模型。「诸位大人请看,」他转动轮轴,松木连杆带动风箱「呼哧」作响,「此车以《农书》「水转大纺车」为基,新增「聚风罩」,风力利用率可增三成。」 李东阳凑近观察,见轮轴刻着「天有时,地有气」铭文,正是《周礼·考工记》中的句子,不禁点头:「工器与礼法相合,善哉。」 王琼却仍存疑:「风箱匠籍属工部,私改器型恐违祖制......」 「非也,」朱厚照打断道,「洪武年间官铁炉便有风箱规制,此车不过「以旧法推新」。」他翻开《明史·食货志》,指给众人看「洪武间官铁炉,每炉用风箱二十」的记载——这其实是他命张忠昨夜伪造的夹页,「若能推广此车,冶铁效率倍增,边军铠甲何愁不坚?」 窗外雪势渐大,陈大锤趁机呈上活字印样:「陛下,新制「洪武体」活字用「生熟炼铁法」,比木活字耐用十倍。」他故意将「生熟炼铁」四字咬得极重,这是《天工开物》中的技术,此刻却成了「洪武旧制」的注脚。 杨廷和接过印样,见「明」字竖笔内藏锚链纹,知是铁锚会暗记,却不动声色:「活字工整如雕版,可令太学典籍重印,也算「复先王之制」。」 朱厚照见士大夫态度松动,趁热打铁:「即日起,设立「考工院」,隶属礼部,命李爱卿兼领院事,统筹工器考订。」他看向李东阳,「凡工器改良者,可凭「技术积分」换匠籍脱籍,如何?」 李东阳心中一震——匠户脱籍触动根本制度,却听皇上又道:「积分之法,仿我朝「捐监」旧制,不算破祖。」这才稍放宽心:「陛下仁厚,匠人必感圣恩。」 申时三刻,印书馆外传来马蹄声。锦衣卫千户呈上密报:「蒙古小王子部在河套试铸火铳,形制与佛郎机相似。」朱厚照拍案而起:「果然!去年就有谍报称其购得南洋火器,如今果然成患!」他转向杨廷和,「若不用工器革新,恐步北宋后尘!」 杨廷和接过密报,见所谓「佛郎机火铳」实为北方匠人伪造的粗制滥造之物,却配合道:「宣府、大同需设军器改良之处,臣请命工部拨银二十万两。」 王琼急道:「国库空虚,哪来银......」 「内帑出十万,」朱厚照截断道,「余下十万,从工部「铜料余羡」中扣。」他特意加重「余羡」二字——这是工部尚书林瀚私吞铜料的惯用名目。 陈大锤在旁听得心惊,终于明白皇上为何执着于「考据合法化」:借蒙古威胁名正言顺地查工部贪腐,再以「复旧制」之名行改革之实。 酉时初刻,印书馆散场。杨廷和留到最后,见四下无人,低声道:「陛下真信蒙古有佛郎机火器?」 朱厚照望着飘落的雪花,想起书包中《明实录·正德卷》残页上「应州大捷」的记载——那是他前世失败的起点。「朕不信,」他从袖中摸出书包里的「明代匠作制度考」残页,现代印刷字体在暮色中泛着微光,「但士大夫信。」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杨廷和瞥见残页边缘的激光切割痕迹,瞳孔微缩,却很快恢复如常:「陛下欲以「技术救国」凝聚人心,此乃务实之策。但望考工院能真正「考订古法」,而非......」 「而非什么?」朱厚照直视他的眼睛。 杨廷和拂袖道:「臣只望陛下记住,「工器」需依附「礼法」,否则......」他没说完,转身走入雪中,官靴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声。 朱厚照望着他的背影,摸出书包卡扣——内侧「2023」字样在雪光中若隐若现。他知道,杨廷和早已察觉「太宗遗法」的蹊跷,却选择默许,只因士大夫需要一个「复古改制」的借口。雪粒子打在《工器汇典》书稿上,他翻开新页,朱笔批注「工者,国之基也」旁,「宋明匠作」四字的笔画里,藏着书包内衬纤维的反光。 当夜,陈大锤回到废窑厂,铁锚会匠人围上来。「月粮五斗,」他扬起手中的批文,「但得先让那帮酸秀才信咱们的法子是老祖宗传的。」 年轻匠人握紧拳头:「可咱们的「螺旋纹」明明是......」 「嘘!」陈大锤按住他的嘴,从怀里掏出块铜活字,「看见这「工」字底的小锚没?皇上说了,只要能让大明火器比蒙古的强,管他是哪儿来的法,都是「太宗遗泽」。」他望向远处紫禁城的轮廓,雪光映得宫墙泛白,「再说了,能吃饱饭,比什么都强。」 与此同时,豹房密室中,朱厚照正在《天工开物》扉页题字:「太祖高皇帝御制《工器辑要》,永乐十六年司天监藏」。他故意将墨汁滴在「十六年」三字上,形成虫蛀痕迹,再用松烟抹旧书页。书包里的「反射炉」图示被裁成碎片,嵌入《武经总要》抄本,成为「宣和三年造炮炉」的「佐证」。 窗外,雪越下越大,印书馆的烛光次第熄灭。朱厚照望着案头的「太宗验墨符」——那是用书包拉链残件熔铸的铜符,表面刻着「工禾」纹。他忽然轻笑,原来所谓「世俗化改革」,不过是用考据的刀,在历史的幕布上裁出一道缝,让现代技术的光透进来。至于这光最终会照亮什么,他握紧书包卡扣,听见远处更夫敲梆——子时三刻,又是新的一天。喜欢正德变法:捡到历史学生的书包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正德变法:捡到历史学生的书包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