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翡翠玉石在大光的地域中有可以开采的矿藏,然而,琉璃确是从西域海外中传来的物件,大光之中往往稀少,会制作的手艺师傅少之又少。 当林清和提出玻璃厂想法的那一刻,先生们皆以为这是类似于水泥的一种新物品,会给百姓,大光带来益处,无人询问玻璃具体为何物。 在他看来小师兄什么都会,玻璃琉璃小师兄简单想想,动手制作,出成果的时间不会太短,而且,每一次琢磨出来的东西都大有用处。 白琅月对林清和的盲目自信已经到一定程度了。 而学子可以在这其中参与到定江县的建设,了解当地的民生情况,不再是在书院中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比其他书院的学子多了更多的经验。 他们的心,动摇了,眼红了,但无人出面,因为顾及着来年的县试和巡回科考,两者相较,人们常常倾向于保持固有的,可见的回报方式。 恰好此时,第一期的县报出来了,一份县报整整六张,一同发放。 最近的秋收情况如何,商税几何,重点表扬了以左家为首的几家商户,今年商税创了新的高度。 乔教谕看完前两张,心中泛起惊涛骇浪,白大人锐意进取,在位以来所作所为实乃胆大包天,与官场格格不入,唉……官是好官,就是不知道坚持到什么时候,也许就像流星一闪而逝。 乔教谕看得津津有味,这些百姓小事也不知是怎么得来的,一个个写得有意思极了,他看向故事的末尾。 乔教谕一时之间愣了,怎么青山学子还能投这个,大家不都是投文章吗,怎么你偏偏不走寻常路。 最后,乔教谕的手翻开了最后两张,一看右上角,定江县学子报,版面又是另一种不同的风格,三种不同的报,版面都是不一样的风格,令人一眼就能辨清。 乔教谕站在原地,手执薄薄的六张县报,重若千金。 乔教谕最后还是决定找个时间和白琅月谈谈县学今后的发展,他白琅月毕竟是县令,县学可是在县衙底下开设的书院,总不能总是和青山书院合作,他们自己人一点便宜占不到吧。 学子前期写文章虚浮,千篇一律是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一般是通过游学和自己的见闻积累经验,将之容于文章之中。 林清和不知道他的同行们这么多戏,他现在快被气炸了,这些学子怎么就听不懂他讲的东西呢,明明那么简单。 蒋川等人站在原地战战兢兢,隔行如隔山啊院长,他们之前没接触过这些匠人的手艺,自然是什么都不懂。 杜晃羡慕地看着蒋川几人,真好,他想换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