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翻到征文活动那一栏目,然后看到了据说是哈代先生的作品结局,但没看过前文的她压根不知道这说了一个什么故事,而且,可能是看了太多次《拉维妮娅》的原因,她总觉得这些文字变得太过晦涩,很难一口气看下去。
“或许我得花点时间好好看看,”她扫了几行,读得有些吃力,“但这段结局……好像是女主杀死了一个曾经引诱过她的男人,然后被送上了绞刑架,而她的丈夫居然遵循她的遗愿,和她妹妹在一起了。”说到这里,她停了下来,眉头皱得更紧了,“老实说,我不太喜欢这一段。”
可能是她没有一个妹妹的缘故,她很难想象在自己死后,要求丈夫詹姆斯和妹妹在一起的场面,“而且看起来她和她的丈夫感情很好。”
这让她更难以想象了。
但这部作品无疑引起了报纸和杂志的广泛讨论,许多评论员认为它是本次征文第一名的有力争夺者,称它是“英戈兰文学的一颗明珠,它所刻画的女主角将树立于世界文学的画廊之中。”
眼看着报纸上都没有提到《拉维妮娅》——他们的记忆如此短暂,轻而易举地被新作吸引了注意,让南希有些愤怒了,“第一名怎么可能不是它?!”
可能是为了这个故事、为了拉维妮娅真切地付出过行动的缘故。对南希来说,这让她和拉维妮娅建立起了一种情感的连接。正因为如此,她比谁都希望这部作品能获得第一。否则,不就显得她们之前的游行示威活动太过兴师动众了吗?
“不可能不是它,”斯蒂芬夫人笃定地道,“或许《拉维妮娅》没有那么艺术性,但它的影响力毋庸置疑,之前连科学杂志和戏剧专刊都曾深入分析过它的文字细节,更不用说请愿和游行活动了。这次征文活动的主题又不是选一本最有文学价值的作品,而是最能影响女性择偶观的作品。再说,连女王陛下都看过《拉维妮娅》,主办方怎么可能不把奖项颁给它?”
是看不起女王陛下的眼光吗?
“你说的对,”南希暂且放心了一点,仍不免带着些许遗憾,“要是它艺术性再高一点就好了。”
“那恐怕就会削弱作品的感染力,”斯蒂芬夫人耸了耸肩道,“两者肯定是不能兼顾的。”
市面上对于《拉维妮娅》的支持声浪虽高,但怀疑和唱衰的声音也不小。甚至连爱德华都受到了一定影响。他心中不免有些不安,特意找到艾琳娜,想用欢乐剧院的最新进展来安她的心,“《拉维妮娅》的戏剧已经排练得差不多了,一定能赶在征文活动结束前上演,对了,你还记得玛瑞吗?她和帕利斯歌剧院的经理想留下来看看这部戏剧,没准也会引入到弗兰西去呢。”
“他们居然还没走?”艾琳娜诧异地道,“这都快半年了吧?”
“没办法,有太多细节要沟通了,”爱德华无奈地说。
说起这部戏剧,由于小说的影响,剧院的男演员们几乎一致抗拒饰演男主角埃德蒙。他们纷纷表示,就算加薪,也担心会在观众面前被骂到无地自容。无奈之下,爱德华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剧院之外,去寻找那些穷困潦倒、渴望机会的演员。
当外界得知这个角色的试镜机会后,那些怀才不遇的演员们简直蜂拥而至——谁不知道欢乐剧院是卢恩顿最赚钱的剧院啊!有人不惜长途跋涉只为争取一次面试的机会。面对络绎不绝的应征者,爱德华一时间挑花了眼,但也总算解决了角色难产的问题。
现在的欢乐剧院,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只能捡些兼职演员的小剧院了!它现在是卢恩顿剧院票房冠军欢乐剧院!
“其实我之前在采访中写的都是真的,”艾琳娜叹气道,“我对这个征文活动真的没有什么必须要拿第一的执念。”
怎么大家都一副“你不拿第一肯定会很失望!”的态度?天知道,她一开始只是想给自己捅出来的篓子擦屁股而已啊!
要不是她的《女仆日记》开启了“花花公子题材”,她也不会去写《拉维妮娅》……虽然小报编辑并没有责怪这本日记,但她还是心虚得不敢再往那些小报投稿,更何况,如今小报关于她与伯克利的消息已经失去了新鲜感,她也没必要继续用《女仆日记》来博眼球。
加上珍妮一副彻底悔过的模样,就连爱德华偶尔在餐桌上提起自己“去度假但一直没回来的”好友谢泼德——艾琳娜强烈怀疑他是为了躲过“埃德蒙”的风波,不禁默默敲了敲木鱼——也不像以往那么拘谨,可以说,《拉维妮娅》已经达成了她所有的目的,至于能不能拿到征文比赛的奖项,那已经不重要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