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直只会简体字,毛笔也使不好。便下令在军中,找位识字能写的大明人,写回信。两万多人里,寻个出来,也容易。 访来一位叫徐文成的老书生,帮了忙。大抵写了许多好话,愿意“两岸和平,消除对立,以致统一”。这徐文成是舟山本岛人,原先在城里也有些名望。王直觉得今后还得凭靠他,办些事。赏赐后,给了职务,留在身边。 回信让使者带回去了,至于有没有效果,王直不是很清楚。但是他明白一点:只要两岸共同努力,和平统一不是奢望。甚至解放军和明军也是可以搞合作的。 两岸迎来了和平统一的曙光。在书信往来几回后,大明方面终于派出大员亲自登岛,商量谈判事宜。来人是浙江海道副使李文进,他乘着一艘新制的小船,上到了舟山城南的码头。 王直不敢怠慢,让解放军在海、陆列队相迎。31条大船分排在两边,战士们在甲板上手持武器、笔直站立。码头上又有王直亲自带领大批人员恭候。红色的五角星旗飘荡在各处,彰显着与众不同的气势。 说白了,解放军战士内部对于明军,还是有很大意见的。可解放军坐守孤岛、势单力薄,不是长久之计。只能与明军妥协,谋求和解。手里头有大量明军俘虏,也可以作为谈判的筹码。 王直将李文进迎入城,设宴接风。宴席上人多眼杂,又有不少弟兄包括松冈、丰臣都语言不通。彼此不方便交流。于是等到散席,王直与李文进到内室单独相处,才好好商量起大事。 两人隔桌对坐,攀谈起来。李文进说:“本以为尔等只是一般强贼,没料到里边混了许多倭人。” 王直说:“我方并不是贼寇,而是解放军,从扶桑过来,作为使节团。” 李文进奇怪了,道:“我朝与扶桑早已断绝交往,怎会过来使节团。再说,扶桑使节团,又怎会奉一个大明人为首?” 王直说:“我不是大明人,我也是扶桑人。” 李文进想了想,又说:“就算你们真是从扶桑而来的使节团,为什么不去京里,反倒留驻在我大明东海生事?” 王直说:“完全是误会。本来也不想生事,全因撞见贵军杀人,一念之差,起了冲突。” 李文进沉默了一会,问:“还未请教尊姓大名?” 虽然互通了书信,但里边从未有过解放军这边头领的姓名,王直倒是知晓了“李文进”其人。 王直想了想,答道:“是扶桑语,说了,你也听不懂。不如就叫我绰号——‘老板’吧。” 李文进尴尬地笑了笑,用这么一个“反号”,称呼人,罪行可不轻。“贼人”相互之间可以,自己身为朝廷命官,怎好这样?于是又问:“你有没有其它大明语的名字?” 王直想了想,说:“你也可以叫我‘王直’。三横‘王’,直立的‘直’。” 李文进说:“王直,本官原先照着信上的意思,有招安纳士之心。没想到,你却自认为扶桑人。这样一来,可行不通呀。” 王直有些奇怪,自己在来往信件里提到的“两岸统一”、“和平相处”、“放弃武力”,怎么就被曲解成了“投降”、“招安”。却更加奇怪,为什么连“投降”、“招安”,这种低就的事情都不成。问:“为什么行不通?”喜欢王直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王直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