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体育场。 突破转换一步的核心就在于—— 协调毫秒级时间尺度的力矢量转换与小尺度空间尺度的肌肉形变。 启动转换加速那一步的黄金序列度。 就是理论上的解决方式。 任何的转换都是非常重要的情况。 就像是启动光是这个角度就有无数的切入点以及技术支撑。 就是因为它是从静止状态到运动状态的一个点。 如果这一步做不好,整个启动速度就起不来,那么你的速度必然高不了。 同理就是现在从启动进入加速位。 这个切换点。 也同样的难以掌控。 因为这也是从一个形态前往另外一个形态。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转换切换以及过渡的问题。 从姿态能量以及技术上来说。 都是难点。 因此如何做好这转换的一步? 成了关键里的关键。 也是无数人研究的重点。 拉尔夫.曼提出了一个类似于黄金序列度的理论。 但很可惜这个理论一直都到去世,都没有真正的充实。 只留下了一些理论。 仅仅只是理论而已。 但现在苏神和他有机会提早联合起来一个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另一个利用未来超前一步的绝对答案。 结合完成这一步曾经没完成的事情。 这才是重开者的意义。 用未来的先进道路反哺现在让这个世界线上的运动科学能够更早达到极限。 让那些聪明的头脑能够更早地接触正确的答案。 迸发出新的火花。 …… “苏,你觉得这一个关节应该怎么做?” 拉尔夫.曼正在和苏神热火朝天的讨论。 因为论纯粹的理论研究。 兰迪。 都远远不如他。 兰迪更多还是把理论运用在实战中做得更好。 当然这不是说兰迪的理论水平不行,只是说和各种理论创造者而言。 还是有差距。 因此其实最明白苏神理论科研能力的人。 不是兰迪。 反而是对于当代田径理论贡献最大的人之一,也是未来田径理论的核心创始人之一…… 他就是拉尔夫.曼。 越强的人越能理解到苏神对于理论方面的能量。 就像是越强的人才能越感觉到博尔特的可怕。 不然差距太大的话。 你只是觉得他厉害,但是有多厉害,你没有办法感同身受。 “我认为应该是髋关节的变化。”苏神也是认认真真的和他坐着讨论:“我感觉95°屈曲使臀大肌力臂与股骨长轴形成22°夹角,在垂直力作用下产生水平方向的“掰动效应”,类似杠杆原理中“第二支点”的作用。” “这样一个也许是解决点。” “95度?22度夹角?” 拉尔夫.曼认认真真思考着。 同时用笔在手头的纸上画了画。 突然眼睛一亮。 像他们这种水平的人,根本不可能因为一句简单的话不去求证就是什么大惊失色。 大惊失色可以,但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和求证之后。 这就是区别。 “掰动效应?第二支点?” “好好好,我怎么没有想到呢?居然可以这样解决???” “天才般的设想啊,真是天才般的设想。” 苏神却是心知肚明,很多东西说出来正确答案当然去回过头,看会变得容易,但是从纷乱芜杂的位置中想要选中正确答案,那需要大量的推算和失措,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 光是找到这个方向,都不知道要花费多少年。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头。 以确是让这个艰难的问题,瞬间就容易了许多。 但如果你光靠自己想。 光是你想到这么几个点,能和这个技术结合起来,怕就是要死不少的脑细胞。 “那膝关节呢?”拉尔夫.曼继续问。 对于他来说,这些问题他很清楚,光靠自己太难解决了。 他现在很迫切下来之后答案很迫切进行下一步的推演。 不然他感觉自己年纪也渐渐大了。 很怕自己没有时间再做这些理论的研究啊。 毕竟实践对抑郁症和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对于各种理论创新的迫切感反倒是越来越急迫起来。 “我认为是150°伸展使股四头肌发力方向接近股骨轴线,这样可以减少力传导过程中的矢量损耗。” 拉尔夫.曼继续伸手在面前的纸上画着什么。 “可这样做的话,苏,踝关节的问题没法解决了呀?” “这样会出现超伸效应的呀。” 不愧是拉尔夫.曼,问出的问题几乎都在关键点上。 但是苏神却不慌不忙地继续说着:“那就把踝关节变一变。” “45°跖屈形成“斜撑式”蹬地结构。” “使GRF矢量沿小腿长轴传导,避免膝关节侧向力矩失衡。” “这样就好了。” “斜撑式?”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拉尔夫.曼继续用笔在自己名称纸上画画写写。 嘴里还念念有词: “传统42°时侧向力矩约15N·m,优化后降至8N·m……” “谢特!” “苏,好像真的能成啊,你,你这真是个怪物!” “还能这样,你是怎么想到的?我有时候真想把你的大脑切开解剖解剖。” 虽然是夸奖。 但这怎么听都有些哥特式的暗黑风。 “这里是解决了一个,后面还有不少问题要解决了,唉,有时候真是希望你这样的天才能更多一点,这样真的对于运动科研领域才是最大的裨益。” “没事,我们今天一起解决。” 苏神说着,要不是害怕一口气掏出来的东西太多,而且不符合自己现在需要的运动进度,看起来有些古怪,他早就一股脑全“套现”了。 “怎么解决,时序效应呢?光是这个就不好解决呀。” 兰迪在刚刚苏神的问题这边打了个勾,但是看看另外一边的表格上还有不少没有打勾的项目。 技术难点要全部攻克才能算是形成了新的理论基础。 不然的话没有办法运用到实战中。 “我有办法。” 拉尔夫.曼刚说完,苏神就开了口: “做三关节蹬伸的波浪式叠加。” 哈? “不是,我年纪大了,苏,你再说一遍?” 老曼头被这个连续性的长单词整个一懵。 “传统技术中髋、膝、踝三关节同步蹬伸,导致GRF曲线呈单峰型。我的设想是技术采用阶梯式蹬伸时序。” “你说。”拉尔夫曼停下笔头来倾听。 他这样的人在搞研究的时候,如果不是苏神,就算是兰迪跟他说话,他都不会停下笔。 “髋关节:在离地前80ms达到伸展峰值角速度450°/s,产生初始水平推力。” “膝关节:在离地前50ms启动快速伸展角速度600°/s,叠加第二波推力。” “嗯。”拉尔夫.曼一边盯一边用笔头轻轻的敲着桌面。 像极了我们学生时代的模样。 “可这样还有关键的欠缺点呀,而且这个幅度不够,没有办法解决超伸效应啊。” “别急,关键和刚刚的地方一样,我认为是在踝关节上。” 苏神甚至自己也动手在面前的草纸上写了起来—— 在离地前20ms爆发跖屈,角速度800°/s,形成第三波推力。 这种时序差使GRF曲线呈现“三峰叠加”特征,总冲量提升12%。 “计算模型呢,苏?”拉尔夫曼问道。 他们这些人没有详细的过程和数据模型是不行的。 这一点苏神当然知道。 和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这一些关键的东西和运动员们说那实在是太过头了点,听多了也昏昏欲睡,但是和这样的人…… 就得交代真东西。 越有头有尾越好。 苏神下笔如有神。 只见他继续写道—— 计算模型如下: 假设单关节冲量分别为Ih=150N·s,Ik=200N·s,Ia=250N·s,同步蹬伸总冲量I=150+200+250=600N·s。 阶梯式蹬伸时,考虑时间重叠效应,实际总冲量I'=150+200×0.8+250×0.6=150+160+150=460N·s? 此处存在矛盾,需修正为积分计算。 分段线性力-时间曲线下面积。假设每关节力-时间曲线为三角形,持续时间分别为80ms、50ms、20ms。 峰值力分别为1200N、1800N、2400N。 则同步蹬伸总冲量为0.5×(1200×0.08 + 1800×0.05 + 2400×0.02)=0.5×(96+90+48)=117N·s。 那么阶梯式蹬伸时,髋关节先发力80ms,膝关节在30ms后介入与髋关节重叠20ms,踝关节在60ms后介入膝关节重叠10ms,则最终的总冲量为0.5×1200×0.08 + 0.5×1800×0.05 + 0.5×2400×0.02 +重叠部分(0.5×(1200+1800)×0.02 + 0.5×(1800+2400)×0.01)=48+45+24 +(30+21)=168N·s…… 那么最终…… 理论提升43.6%,更接近实际数据。 唔。 拉尔夫.曼,看到这些密密麻麻的计算之后,没有任何的头疼,反而是立刻提笔验证。 同样是各种下笔的啪嗒啪嗒声。 苏神这个时候也没有说话,让拉尔夫.曼进行个人验证。 说服这种人,你光靠一些简单的理论和嘴炮没用。 需要有详细的东西,让他自己去验证。 让他自己确信才行。 甚至这一点上,他比兰迪更加难搞定。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但是对于自己来说,毕竟自己是运动员,现在还没退役,大量的精力还要放在运动上,那么把理论的方向找对抛出正确的答案,那就需要还要有人专心扑在上面进行各种完善。 这个人。 当然是拉尔夫.曼。 甚至可以说现在放眼全球。 都没有第2个人比他合适。 所以要让他先能够信服。 才能够全心投入。 “刚度调谐呢?苏?” 拉尔夫.曼这个时候已经完全进入了状态。 问这句话的时候,甚至都没有抬头看苏神一眼,全力都在演算。 “肌肉刚度(k)与收缩速度(v)的关系遵循Hill方程的修正模型如下。” 苏神也不啰嗦,同样提笔了新的模型修正,继续说道: “其中k0为静息刚度80N/mm,v0为特征速度2m/s。在第七步蹬伸阶段,肌肉缩短速度从第四步的0.72m/s提升至0.85m/s,根据模型计算刚度,最终可以得出……” “114N。” “这与实测值110N/mm吻合。” “刚度提升使MTU的共振频率(f=√(k/m),m为肌肉质量,可以从第四步的12Hz升至15Hz,与蹬伸频率形成非线性共振效应,能量传递效率提升11%。” “那反射调控呢?”拉尔夫.曼也继续发问。 两个人就像是剑术大师。 你来我往的交战。 只是他们现在是以科研数据为武器。 一来一回之间。 打得精彩纷呈。 只是外人看起来…… 就像是如听天书。 不知道他俩在干嘛。 “前庭-本体感觉的闭环反馈。” 苏神回答道: “头部姿态变化,如第七步躯干可以采取前倾60°引发前庭-脊髓反射的双路径调控。” “椭圆囊检测到头部前倾加速度,通过前庭神经内侧核激活躯干屈肌,腹直肌EMG振幅提升至400μV,产生前屈力矩抵抗后仰趋势。” “水平半规管感知侧向角速度,通过前庭神经外侧核激活胫前肌,提前40ms激活,产生内翻力矩对抗侧向偏移。” “这种双通路调控使头部位置误差控制在±1.5°,躯干姿态波动小于±2°,确保GRF矢量方向的稳定性。” 啪啪啪啪。 拉尔夫.曼几乎是同步作者验证和自己的判断,当然你从他下笔的速度以及脸上的神态可以看出来,他也在越来越兴奋。 这种兴奋,如果你不是从事这个行业的科研人员。 你根本不知道他在兴奋些什么。 但是苏神知道。 尤其是这种大半辈子都给了体育的人。 大半辈子都给了运动研究的人。 更是像发现了黄金宝藏。 那感觉就是—— 根本就停不下来。 “那能量代谢的极限适配呢?” 拉尔夫.曼道。 “磷酸原系统的时空靶向释放。” 苏神回答如流。 “在第七步极限状态下,能量供应需满足高功率输出起码超过约2108W。与低能耗损耗的双重需求。可以采取技术通过磷酸原系统的空间异质性激活实现这一目标。” “比如股四头肌内Ⅱb型肌纤维呈区域性分布,其运动单位阈值与纤维直径正相关。通过运动神经元放电频率调控,从第一步80Hz升至120Hz,实现阈值跨越募集。” “能量传递问题呢?”拉尔夫.曼道。 “采取能量传递的“肌节-肌腱”接力模型。” 苏神也继续。 “磷酸原系统产生的ATP需通过肌节内的肌酸激酶系统传递至肌腱附着点,这一过程存在能量梯度损耗,每传递1μm距离损耗约5%能量。那么我想要第七步转换技术通过肌节排列方向优化,与肌腱长轴夹角从15°减至8°,使能量传递路径缩短12%,损耗率从22%降至13%。” “这……可行吗?降低这么多?” “可行。” 苏神也继续下笔—— 原本我们的技术:传递距离L=100μm,损耗率=1-(0.95)^(100/1)=≈99.5%。 这显然错误,应为指数衰减模型。 损耗率=1 - e^(-L/λ),λ为特征距离,假设λ=20μm,则损耗率=1 - e^(-5)=0.993,即99.3%,依然不合理。 说明模型需修正为线性损耗,每10μm损耗5%,则100μm损耗50%。 那么新的接力模型为: 传递距离L=88μm,损耗率=44%,能量利用率从50%提升至56%。 对应ATP有效供给量增加12%。 “原来可以这样,那……矢量耦合的数学建模与临界条件推导呢?” 这个时候其实周兵他们正好过来找苏神,因为余位力要和苏神商量下去莫斯科的一些事情。 走进来一听。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全都麻了。 “这……煎饼哥,这是在说什么啊?” “我怎么感觉自己一个都听不懂啊。” 周兵和谢正业身后还带着几个年轻的小运动员。 他们更加被这个场面震撼。 废话。 别说你们听不懂,我们也听不懂啊。 但是这种话当然不能说。 毕竟要在后辈面前树立自己的前辈形象。 “嗯,这是以后你们才会接触的东西,现在这个东西接触对你们来说太早了,不要去想。” 呵。 煎饼哥可以啊。 谢正业都罕见的投来了,佩服的目光。 因为他面对这个问题。 也是不知道怎么回答。 实在是听了都觉得脑袋大。 多少脑细胞都不够用的感觉。 而这个时候苏神和拉尔夫.曼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有人进来,两个人已经全部投入到了科研的讨论中。 “建立第七步蹬伸阶段的动力学方程,联立垂直力与水平力的耦合关系。” “这是质心方程运动式。” “这是这一段的能量守恒方程式,其中能量损耗Eloss包括肌肉内部摩擦η1=15%、肌腱粘弹性损耗η2=11%、空气阻力做功η3=8%,总损耗率η=η1+η2+η3=34%。” “可以,的确都可以啊。” 拉尔夫.曼已经整个人都上头了。 到了他这个年纪。 什么物质?什么美女? 根本都不能让他上头。 只有他毕生追求的东西。 那才是真正的真爱。 相信上了年纪的男同胞。 对这一点都会深表赞同。 深表理解。 “那么……” “那么临界突破的条件呢。” 这。 拉尔夫.曼也略微有些紧张。 因为这就像是最后的临门一脚。 如果前面这么多部位都已经到位,都已经验证成功,却在最后一脚被拦下来。即便是已经在支持区,也不免让人感觉到遗憾。 可苏神却只是微微一笑。 然后流利的说出来了拉尔夫.曼想要听到的东西。 实际Fd=0.5×ρ×v2×A×Cd。 取ρ=1.225kg/m3,A=0.3m2,Cd=1.0,v=10m/s时。 Fd=0.5×1.225×100×0.3×1=18.375N。 与肌肉水平分力1845N相比可忽略。 那么…… 从这里可以得知。 “可以得知什么啊,煎饼哥,你知道吗?” 小运动员们都已经望眼欲穿。 这里明明没有剑气。 却已经是感觉整个屋内剑气纵横。 我晕。 我哪里知道他们说的那些东西我都听得头大。 这已经超越了我的认知了。 “咳咳,认真听,认真听就知道了。” 拉尔夫.曼是第一个反应过来的。 立刻开口,同时抬头看着苏神。 “不会吧,不是空气阻力???” “这一步的突破关键竟然不是空气阻力???” 拉尔夫.曼一直以为研究的点这一部关键的转化点是在空气阻力上。 没想到。 苏神写出了些详细的过程以及推敲步骤。 彻底为他打开了新的大门。 “是的,拉尔夫,的确不是空气阻力。” “按照我的推算来看。” “第七步极限突破的瓶颈主要来自肌肉发力极限。” “而不是空气阻力的问题。” “而是在于跑步者本人。” 拉尔夫.曼顿时感觉柯南附体。 一道电光闪过了脑海。 “谢特。” “该死的。” “你小子。” “真是牛逼。” “牛逼plus的牛逼啊。” 旁边小运动员问道: “煎饼哥,什么不是空气阻力,而是肌肉发力的极限呀?” “问这问那的,你们不懂一句老话吗。”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到时候我把这些东西拿过来,你们自己看,多看几遍,到时候再说。” 周兵听着。 看起来有些不耐烦。 但其实他自己也被这一句震撼到了。 回头看看旁边的谢正业。 似乎也是一样。 就在这一间办公室里面。 他们好像听到了短跑的新圣经。 以前只在书本上感觉某些理论突破xxx有多牛逼。 自己现在亲自站在这里,目睹这一切。 突然有一种莫大的历史洪流。 贯穿了两个人。 就像是武侠世界里面突然听到了奥秘突破的方式。 而的的确确。 这个世界除了苏神和拉尔夫.曼。 第一个听到第七步如何高能转化的秘密的人。 就是他们。 ps:第一更。。。。。。。。 (本章完)喜欢体坛之重开的苏神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体坛之重开的苏神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