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车间门口,手里握着一支激光测温仪,眼神却落在不远处那台刚装好的废气处理塔上。阳光从高高的玻璃窗斜射进来,把塔身照得亮堂堂的,像是个刚换上新衣服的老朋友。 “刘哥,数据都传上来了。”技术组的小王跑过来,手里举着平板,“这波处理效率比上次提升了差不多15%。” “不错。”刘好仃点点头,“不过别急着高兴,咱们还得看看全天的数据曲线。” 小王咧嘴一笑:“您这是要搞‘环保马拉松’啊?” “不是马拉松,是长跑。”刘好仃一边说一边打开笔记本,翻到一页密密麻麻的图表,“你记不记得上周那几次排放波动?看着挺稳定,其实都是假象。” “嗯……”小王挠挠头,“那天我值班,确实有点懵。” “不是你懵,是系统没跟上。”刘好仃指着屏幕,“我们现在的设备是能干活,但就像个只会做题的学生——题目一变,就开始慌。” 小王听得直点头:“那咋办?总不能天天盯着它吧?” “当然不用。”刘好仃合上笔记本,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今天下午,咱们来一次全流程走查,从源头到出口,一个环节都不能漏。” 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调试新装的过滤器。空气中还残留着机油和金属的味道,但比起以前那种呛人的气息,已经温和了许多。 “刘哥!”维修班的李师傅从底下钻出来,脸上沾着点灰,“你说的那个传感器,我已经按你的要求加了两处监测点。” “辛苦了。”刘好仃递过去一瓶水,“我记得你之前说过,这些老设备最怕温度突变?” “可不是嘛。”李师傅接过水灌了一口,“特别是夏天,冷热一交替,管道容易裂。” “所以这次我们不仅要控温,还要控节奏。”刘好仃拍了拍他的肩膀,“等会儿我们一起看看数据变化情况。” 李师傅点了点头:“行,我叫几个兄弟一起。” 三人一组,五人一队,技术组、维修组、安全部门的人陆续集合。刘好仃站在中间,像个小指挥官似的,挥挥手:“出发!” 第一站是废气排放口。刘好仃拿着检测仪挨个测试,嘴里还不停地念叨:“这个数值,嗯……有点偏高,回头让电气组再调一下PID参数。” 小王在旁边记录,一边写一边问:“刘哥,你觉得这次能稳住吗?” “稳不住也得稳。”刘好仃笑了笑,“你以为环保局是来听报告的?人家是要看真材实料。” 他们一路查到废水处理池边,水面上浮着一层淡淡的泡沫,像是刚煮开的汤。 “这个颜色正常吗?”刘好仃蹲下来,用手指轻轻拨了拨水面。 “看起来没问题。”负责水质的小赵凑过来看,“不过还是得抽样送检。” “对,样品拿回去分析。”刘好仃起身拍拍裤子,“还有,你们注意下pH值的变化,要是有异常,立刻上报。” 中午饭点到了,一群人围坐在休息区的长桌旁,吃着盒饭聊着上午的检查结果。 “刘哥,我觉得这套流程下来,咱们至少能稳住80%的问题。”小王咬着筷子说道。 “80%不够。”刘好仃夹了一块土豆放进嘴里,“我们要的是95%以上的稳定性。” “那可不容易。”李师傅插话,“光靠人工盯,肯定不行。” “所以我打算推动一套实时监测系统。”刘好仃放下筷子,“以后每个关键节点都加上自动报警功能。” “听起来像给厂子装了个大脑。”小王笑着打趣。 “没错。”刘好仃点头,“而且是个不会打瞌睡的大脑。” 午饭过后,会议室里又热闹起来。刘好仃把上午采集的数据投影出来,一张张分析。 “大家看这里。”他指着屏幕上的一段曲线,“这个时间段排放波动明显,问题出在哪儿?” “可能是控制系统反应慢。”有人回答。 “也有操作延迟的因素。”另一个补充。 “都不是根本原因。”刘好仃摇头,“是我们整个流程的协同性还不够。设备更新了,人员意识也要跟上。” “那怎么提升协同?”小王问。 “两个办法。”刘好仃竖起两根手指,“一是建立每日巡检制度,二是制定标准化操作手册。” “听起来像个班长管纪律。”李师傅笑道。 “就是得有人管。”刘好仃认真地说,“环保不是喊口号,是实实在在的操作规范。” 会议结束时,窗外已是傍晚时分。天边染着一抹橘红,像是给厂区披上了温柔的外衣。 “刘哥,核查表我已经整理好了。”小王把一份打印稿递给他,“你看要不要明天开始试行?” “可以。”刘好仃接过表格扫了一眼,忽然停顿了一下,“这一栏写什么?” “哦,那个是让员工签字确认执行情况。”小王指了指最后一行,“有问题就报上来。” “很好。”刘好仃点点头,“明天早上班前会,我们就从这儿开始。” 夜色慢慢降临,车间里的灯光一盏盏亮了起来。刘好仃站在窗前,望着远处那台还在运行的熔炉,心里想着: 达标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他转身拿起外套,准备回家。 可就在他走出办公室的时候,手机响了。 阿梅发来消息: “刘哥,我发现那份2018年的报告里,有个细节好像被改过。” 刘好仃的手一顿,眉头微微皱起。 他没有立刻回复,只是把手机放进口袋,脚步坚定地朝门口走去。 风从厂区吹来,带着机油混着水汽的味道。 而这一次,他知道,有些事,才刚刚开始。喜欢深圳玻璃厂打工记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深圳玻璃厂打工记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