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顺在探测时,一些零零散散的信号,他并没有急着挖掘,而是把有淤泥的位置整体先扫描了一遍。 他的想法,还是抱着寻找窖藏或者大件物品的目的。 等探测完,有两处地方信号稍微强烈并且比较密集。 池塘的年份,据冯老板说,古代就已经存在,至少几百年。 这样有历史的池塘,在战乱、特殊年代,一些人丢些东西到里面,想着等战争结束或者相关的“风声”过后,再回来把东西找出来也有可能。 不过现实往往不如人意,因为客观原因,人说不定就出现了意外,后来东西就跟着埋没。 这就像一些“老单”,他们无儿无女,驾鹤西去之后,家里的东西,会成为别人的。 哪怕存在银行里面的钱,最后只能充公。 “冯老板,你去跟杜师傅说一声,让他把挖机开过来,把这边的淤泥处理一下,散得更加开阔一些!” 想到刚才机器探测出来的情况,常顺觉得淤泥层还是太厚了,现在天气比较热,他跟冯老板两人挖的话,相当吃亏。 有挖机就在旁边,不用白不用。 挖机开过来,重点照顾那两处位置就行。 “好!我现在就让他把挖机开来操作。” 过了不久,杜师傅就开着挖机来了。 按照他的要求,土层被扒拉的扩大了好几个平方的面积,这样的话,分散开来,用机器随便扫动,根据信号扒拉几下,不用挖多深就很容易找到物品。 机器的力量不是人能比的,随便弄几下子,比人劳动半天的效率都高。 挖机的铲子扒拉完,杜师傅又开着它继续工作去了,他跟冯师傅开始在扒开的土层面上探测寻找了起来。 刚才在平整土层时,两人直接就发现了一块银锭。 这块银锭是五两圆形锭,形状像肉包子,上面有字迹——苏省、青浦县等文字。 随着机器感应到金属发出的“嘟嘟嘟嘟”的响声,一件件的物品被两人找了出来。 这些物品,有: 碎银、铜钱、之前发现的五两银锭、银元、一个鎏金铜佛像以及一些铜杂件。 其中银元是最多的,并且位置很集中,有50块。 这些银元不是袁大头,而是“光绪元宝北洋造,库平七钱二分”,年份是25年、26年。 其中26年的只有3枚。 这种银元,特别是26年的比较稀少,一枚目前的行情是1500元到2000元左右。 25年的,价格在800元到1000元左右。 五两银锭是一样的,又找到了2个,还是之前的那种。 碎银、铜钱不是很多,碎银有6小块,合起来一两左右,铜钱32枚,大多都是明朝时期,普通钱币。 鎏金铜佛像,高度约20公分,主体红铜材质,一手拿着一个药罐,看样子是药师佛像。 虽然在淤泥里泡了很多年,但洗干净后,锈蚀的位置并不多。 药师佛像,之前他弄到过一件。 铜杂件,有两个子弹头、一个铜扣,一个铜箭头,这些价值不大。 冯师傅居住的村落,据说以前,在清代、民国时期有几个大户人家,还出过资本家。 而这处池塘相对偏远,又靠近坟场,一些人偷摸着把东西扔到这边的堰塘里也不奇怪。 除了这两处位置,其它地方,那些信号弱、范围小的物品,常顺并没有挖掘。 因为挖机的辅助,他们节省了不少时间。 寻找那两处扒开以及其它的淤泥,也就用了一个多小时。 接下来的时间,他在挖机新挖起来的那些泥土里面探测扫荡了一遍,并没有其它发现。 这些土层,是田地,干土层。 随后,两人就把发现的东西分了。 常顺要了10块银元,一个鎏金铜佛像,一块5两银锭,其它的都分给了冯老板。 不过他在选银元时,把三块26年的都选了出来。 “常老板,你手里的机器多少钱?” 分完寻找到的东西,冯老板向他打听道。 “我要是说需要一万多,你信不信?” 他笑着回道。 “那么贵吗?” 很明显,对方不信。 “当然那么贵,我买的是高档的,你啥时候抽时间去卖机器的地方打听之后就知道了。 这类机器也有便宜的,五六百块钱的都有,不过便宜的机器,跟玩具差不多,买回来作用不大,用几天你想扔掉的心情都有。” 他略微解释了一下。 “是吗,那你说说为啥像玩具一样?” “便宜的机器,信号容易受干扰,该发出声响的它不响,不该发出声响的它乱响,探测的深度有限,一般也就10公分之内。 没有排铁模式,并且很笨重,不防水,用不了多久说不定就坏了。” 常顺又简单跟他说了下。 “那你的这个机器用了多久了?” 对方又问。 “不久,也就半年左右吧!” “能不能抵给我,我用刚才分到的东西跟你换。”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你要是真心想要,抵给你也行!” 接下来,两人协商,常顺把机器给了对方,得到了15块银元。 这样算的话,他也有25块银元。 之后,冯老板又向他请教了机器的具体使用方法。 他还提醒了对方,这种机器,一些地方是不能拿去使用的,特别是那种文物保护区。 平常也只能去渣土场、河道等地方玩玩、碰碰运气。 也就是说,不能够做出一些明显不合法的事情。 常顺心里始终明白: 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金属探测器,每年也会有更多的寻宝爱好者购买这种机器。 除了想发财,他们也把寻宝当成乐趣。 特别是那些不缺钱的人,可能仅仅只是体验生活。 等杜师傅下班后,他们就一起离开了。 中午几人一起吃的午饭,没有去餐馆,就在冯老板家里,他老婆准备的午饭。 期间闲聊,他们又谈论了一些用机器寻宝方面的事情。 常顺也只是简单说了下。 他平时更多的时间都是在拆迁区购买东西,挑选旧书。 隔行如隔山,虽然他说了,但别人要是也想从事他的职业,也不是那么容易。 这道理就像你明明知道某人在某地方开餐馆很赚钱,但让你去做,你会有很多的顾虑。 而你真正做的时候,由于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不仅没赚到钱,亏钱的可能性都有。 当然,无本买卖除外。 吃完午饭,聊了会儿,他就带上东西离开了。 下午的时间,常顺又去购买了一个新机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后,寻宝的人越来越多是必然,毕竟那些生产机器的厂家,机器制作出来了,总要想着办法卖出去。 而卖产品,就要推销,让更多的人知道。喜欢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