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张雨柔?” 几人在学校逛着时,一名年龄看上去快60岁左右的男人从一处房子走了出来,有点不确定的问了一句。 看着这人,常顺有些眼熟,很像他中学时期,初三的班主任。 在他的记忆里,班主任50岁左右的年龄,那时候看上去很年轻。 现在看见的人,明显苍老了很多。 不过想想他也释然了。 人过了50岁以后,衰老的速度会很快。 按照现在的年龄看,常顺离开初中已经八九年,对方变成现在的模样也正常。 “胡老师,是我!” 张雨柔笑着回道。 “真是你啊!我还以为看错人了呢,你们今天怎么到学校来了?” 胡老师说着还看了常顺他们一眼。 或许是教过的学生太多,加上上学的时候,他又太过普通,长大后稍微又改变了一些形象,现在老师并没有认出他。 但对于曾经班上的班花,班主任自然是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很久没来学校看看了,今天赶集,就想着过来看一会儿。 这边还有你教过的一名同学呢!” 张雨柔笑着回道。 “还有一名同学?” 胡老师听她这样一说,又仔细看了看他们几人,最终停留在了常顺的身上。 看来经过提醒之后,他对自己还是有些印象的。 “胡老师!我是常顺。” 他微笑着喊了一声,之所以把自己的名字也说了出来,是怕对方万一一会儿不知道自己是谁而感到尴尬。 “刚才没有留意,你变化太大了,我一时间没认出来!” 胡老师又笑着说道。 “常顺变化确实很大,他现在可是大老板,在沪市开了几家书店,还投资了建筑公司,传媒公司。 他旁边站着的,是他老婆,也是沪市的城里人!” 张雨柔笑着跟胡老师解释道。 “这么有出息了吗?好!很好!老师就是希望你们都有出息,以后能够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栋梁之才!” 听她这样说,胡老师又多看了他跟宋芫几眼。 “你们现在怎么走到一起了?另外你咋知道的这么清楚?” 似乎又想到了啥,他有些疑惑。 “我现在就在他开的书店上班啊!” 张雨柔再次微笑着解释了一句。 “这样啊!那挺好的!” “胡老师,你知道我们以前班上还有谁在沪市吗?” 过了片刻,张雨柔问道。 她问的这话,常顺觉得老师肯定不清楚。 毕竟他们每年都会带很多学生,等学生毕业了,不可能留意他们的去向,特别是出了社会之后。 “这个我并不清楚!不过你们可以留个电话,以后要是有同学打听,我可以让你们之间互相联系。” 胡老师这样说,他俩就留了电话。 之后又聊了几句就离开了。 有人说最好的朋友,都是初中时候认识的,那个年龄的友谊最纯粹。 高中、大学,多少会夹杂一些成年人的想法。 他个人觉得友谊都是阶段性的,人都在成长,不论生命还是友谊,都是一个过程。 “阿顺!你的这个初中老师人怎样?怎么一开始连你都不认识。” 返回的路上,宋芫问他道。 “还行吧!不认识是因为我初中时候太普通。 那些学习成绩好的、长得好看的、或者说喜欢闹事的人,老师的印象自然是更加深刻。” 这也是客观事实。 另外提到老师的好坏,他突然间觉得以前的老师似乎要更好一些、更加负责任一些。 那时都是勤劳的园丁。 往后,随着商业化,教书育人变成了“培训机构”。 除了日常教书,还会想着法赚点外快。 全民搞钱的年代,不管是谁,都在想着如何搞钱,搞大钱,搞更多的钱! 老师这个职业也不例外。 不搞钱,房子、车子、结婚生子、各种各样的开支,那些钱从哪里来。 或许这也是大环境的影响。 不论以前好与不好,都已经过去。 现在任何职业、行业,都是顺应潮流。 “你要是去见你的初中老师,他(她)肯定也会认识你!” 常顺又笑着对她说。 “那是当然,不是说我好看,因为当时我可是班干部,学习成绩很好!” 宋芫很自信。 “班干部吗?具体是啥职位?” 他一时间很好奇。 “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都是学习委员!” “那你挺厉害的!” 聊着时,他们就到了停车的地方。 “常老板!老板娘!我能去你们家里看看吗?” 重新坐上车,张雨柔问他俩道。 她这样问,他看向了宋芫。 “你想去就去吧!等下午爸开车到了镇上,送其他客人时再把你送回去。” 宋芫想了想,答应了。 经过镇上的时候,张雨柔把她去常顺家的事跟她的二姐、父亲、弟弟都说了一声。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之后,他们也没在镇上逛,而是直接回到了家里。 “这里的环境真好!” 在门前场地、房子里面看了一遍,张雨柔称赞道。 “你生活在山村都说这里环境好,那就是真的好!” 宋芫对她笑了笑。 “主要还是房子盖得好吧!要是这里是土房子,门前都是泥土,你们还会说环境好吗?” 看着她俩,常顺从客观角度进行了分析。 以前没有盖成别墅,房子还在坡上的时候,他从没听别人说起过这里好。 哪怕依山傍水。 好与不好,经历过太多,他心中自然清楚。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一个人有了钱、有了身份地位,才更容易被别人认可。 环境,只是一方面。 “我们也没说不是房子盖的好啊!” 宋芫撇了撇嘴。 “好了!快中午了,上午提了半个多小时的线鸡,耗费了不少的体力,我的肚子早就饿了,赶紧做饭吧!” 5只鸡,重量有32斤。 养过鸡的人都清楚,线鸡比母鸡、公鸡都要肥一些。 他一个人提着,确实不轻松。 这样说,他们就一起忙活了起来。 今年过年回家,母亲在帮忙照看常书鸣。 做饭的事情,主要是交给了宋芫跟常静。 等明年常书鸣会走路了,那时候谁做饭再看情况。 不过用母亲的话说,那就是“年轻的媳妇熬成婆”,儿媳就要会做饭、打理家务。 宋芫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深受家里所有人的认可! 张雨柔第一次来,常顺、宋芫也没吝啬,把买的那些菜,以及爷爷在菜园种的菜都做了不少出来。 他们一家人,都是比较大气的那类人,加上乡下人,本来就淳朴。 张雨柔在这边,并没有感到任何的拘谨。 吃过午饭,又聊了会儿,她就坐上父亲开的面包车,跟着一起离开了。喜欢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