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老板,你那里有手电或者头灯吗?另外还要换一双鞋子,最好是雨靴,洞里面比较阴暗潮湿。” 午饭之后,出了餐馆,罗师傅提醒他道。 “有,经常晚上出去买东西,所以那些我都是随时准备着的!” 常顺笑着回道。 “那样就好!我们回去换鞋子,拿头灯,把三轮摩托车骑上,你拿了东西来我们这里,我们一起去。” 罗师傅说完,他们三人就一起向租房的位置走去了。 走到停车的位置,常顺把头灯、雨靴装在塑料袋里拿了出来,又拿了几个空塑料袋备用,然后去了三人住的地方。 车停在一处大超市的门口,来往的行人很多,他也不怕有人砸车偷东西。 先前吃饭,考虑到下午要办正事,几人都只喝了一瓶啤酒。 等了不久,他们就换好了鞋子。 随后,四人一起去了工地挖土方的地方。 一段时间没来,这边已经大变样。 工地被院子围了起来,有一部分区域,有打桩机正在打桩。 不少位置,也都堆上了建筑材料,盖了工棚。 “就是这里!” 在一处停着十几辆渣土车、两辆挖机的地方,罗师傅把三轮车停了下来。 “常老板,看见那处洞口了没?” 老张也用手指着不远处的一处挖机挖开的地面对他说道。 “看见了!” 跳下三轮车,常顺把鞋子换了,带上头灯、塑料袋,然后跟着三人向洞口走去。 关于城市里面地下防空洞,以及乡村或者山区防空洞,中午吃饭闲聊,他们又谈论了一会。 那是一个时代的特色。 洞口挖开的地方很大,大概有三四个平米。 “梯子是你们放的吗?” 看着里面垫脚的小木梯,常顺笑着问道。 “是的!跳下去方便,但是上来需要费点力,所以我们就临时用木头、钉子钉了个梯子,反正工地上材料多。” 吴师傅笑着回道。 “走吧!我们早点下去!到了五点,挖机又要挖土方了,万一把洞口堵上或者把其它位置挖塌陷了,我们可就危险了!” 罗师傅说完,率先踩着梯子进入了洞口。 “要不留一个人在面上看着?” 常顺建议道。 “也行!那样更加安全。” 三人同意了他的建议。 之后,把老张留了下来。 刚下到洞里,常顺就感觉到了一阵凉意。 地下的温度,跟上面果然不一样。 洞口通往两个方向,他也没问,打开头灯,直接跟着罗师傅、吴师傅二人向前走去。 一边走,他一边观察着洞内的情况。 墙体是用红砖水泥沙石累积堆砌而成,墙面呈直立形,顶部呈弧形。 墙面的高度约一米八,最大高度约两米五,宽度约两米。 地面也是水泥沙石浇筑而成。 走了大概三四米远,他就看见了两处相对的房间。 房间是单间,在头灯的照射下,常顺观察了里面的情况。 顶部依然是弧形,墙面有几个长方形的小“窗口”,其中的一个窗口上面还放着一盏煤油灯。 房间的深度约六米,宽度约三米,里面都放有少量的坛子、罐子、黑陶碗等生活用品。 这说明曾经有人试着在里面居住过。 “常老板,以前来过这样的地方没?” 他看着的时候,罗师傅问道。 “没有!我是第一次到这样的地方来。” 他实话实说。 “常老板年纪小,确实没经历过“深挖洞、广积粮”的年月。 走吧!这些房间没啥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去里面一处储物室以及大厅,有价值的都在那里。” 吴师傅头灯照向了更远处的位置,然后说道。 “你们去,我挨着逛一遍,上午你们说的那些陶盆、石盆等民俗物品,我都可以要,你把它们都弄上去吧!” 常顺看了二人一眼,笑着道。 “行!那你挨着看吧!可不要迷路了!” 罗师傅开着玩笑道。 “不会的,要是在里面发现了有价值的东西,我可是也会捡上去的,到时候可不会出钱购买!” “没事!这里面的东西又不是我们家的,只要你有那个运气。” 吴师傅再次说道,说完跟罗师傅二人沿着通道向里面走去了。 常顺走进刚才用头灯照射过的有东西的房间看了起来。 跟站在外面看的情况差不多,这些坛子、罐子、黑陶碗等,并没有多大的价值。 不过煤油灯倒是很不错。 这个煤油灯,玻璃面上有字,写着“自力更生”。 没有灯罩,不过灯罩很好配。 想了想,他把它装到了带过来的一个塑料袋里。 房间里没有其它能要的物品,他就走了出去,沿着通道往前继续寻找着。 这里的房子,间隔的距离大概是七八米。 到了第二处两个相对的房间,他又用头灯照射了一遍,发现里面一样有坛子、罐子、碗等生活用品。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还是跟之前的差不多。 不过没有看见油灯。 走进里面寻找了一遍,他在长方形的“小窗台”上看见了一把木尺,虽然拆迁区这样的东西很多。 但想到它并不重,也不占地方,就把它也放到了塑料袋里。 没有其它发现,他走了出去,往前继续寻找起来。 在第三处两个相对的房间,这次他并没有收获。 到了第四处,他发现其中的一个房间里放着一些农具、木工用品。 农具有耙子、叉子、箩筐、扁担、锯子等。 木工用品有刨子、木卡尺(板尺)、放线盒(墨斗)、手拉钻等。 这些物品都被人翻找过。 在里面寻找了一遍,他找出来了一把扁担、两个墨斗、一把板尺以及一个手拉钻。 扁担是木头的材质,很普通,就是用粗木棍制作的,因为长时间在潮湿的环境中,所以看上去快腐朽了。 之所以把它拿出来,是因为两头包裹扁担的位置,有两个铜环。 这两个铜环看上去不一般,表面有古老的错金工艺。 工艺不是太复杂,是那种类似谷纹的样式。 这样的铜环,一看就有年头。 不过在六七十年代,再好的东西,都会被普通人当做垃圾。 只有粮食才是最好的。 之前看见这个扁担的人,要么是没有发现铜环,要么就是觉得这两个铜环重量轻,卖不了多少钱,所以并没有把它取走。 木头腐朽了,他没花多少力气,就把错金铜环取了下来。 没有放到塑料袋里,而是直接把它们放到了钱包里。喜欢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