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边走边看,忽然间,常顺看见刘老板在不远处的一个摊位前正看着一个笔筒。 他牵着宋芫向那边走了过去。 “刘老板,收获咋样?” 到了跟前,他笑着跟他打着招呼道。 “还行,买了几样喜欢的东西。” 对方转过头来,随口回了一句。 “哟!你还真把之前捡到身份证的女孩追到了!” 当看见他牵着宋芫的手,又显得有点意外。 这话让宋芫有点脸红。 “是啊!你不是说让我好好把握机会吗!” “不错!挺好的!你今天过来咋样,有啥收获?” “刚过来不久,目前还没啥收获!” 其实买沉香已经算是有收获了,并且还是大收获,但那个还要等十多年。 “今天来摆摊的人多,楼房里面也有店铺,肯定会有收获的。” 两人又聊了几句,刘老板问起了摊主笔筒的价格。 他拿的笔筒,是方形的,粉彩,图案画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分别各占一面,还有一面写的是文字,只是字迹写的过于潦草,他看不出来是啥。 摊位老板说最晚能到民国时期,低了600块钱,概不出售。 最后刘老板花了600把它买了下来。 看着他跟宋芫、方玲一起,可能是想留给年轻人更多的空间,他并没有跟他们一起逛,买了笔筒就又去了别的地方。 “老板,这个酒坛多少钱?” 往前又走过了几处摊位,常发现了一个绿釉的坛子,坛子面上有一个大的“酒”字,很醒目,就走过去把它拿到手里看了看。 这个坛子高约一尺,最大肚径约20公分,看上去很精致。 除了“酒”字,另一面的面上还能看见年号: “民国三年制”。 同时也有酒馆的名字:“某泉楼”。 从这情况看,这酒坛是定制的。 另外他看了一下这人的摊位,新货老货都有。 “60!” 老板看了他一眼,直接说道。 这种陶瓷的民俗酒器,就像老酒瓶,目前的价格还没炒起来。 要是等十几年后的高峰期,收藏各种酒器的人多了,就这种罐子的价格,轻轻松松都能过万。 “40!能卖吗!” 想到砍一半可能有些多了,常顺就说了个40元的价格。 “最低50!60块钱我并没有多喊,能要你就拿走,不行就算了。” “行!那就50,我要了。” 付了钱,他让老板找了报纸把它包好装起来,然后提在了手上。 考虑到提着比较重,也不方便,常顺跟宋芫、方玲商量了下,让她们二人在这里等他,他把坛子跟沉香放到车里再过来。 “太岁!有人要吗?” 刚走出售卖古玩的区域,他就听见不远处一个男人大声喊话的声音。 往那边看了一眼,只见一个头戴安全帽,民工打扮的男人提着一个黑色的塑料袋,袋子看着沉甸甸的。 听到这话,瞬间勾起了常顺的好奇心,他向着那边走去。 关于太岁,在听小说时他了解过,曾经还在手机上专门查找过资料。 说它是: 一种近乎永恒的生命体! 既不是植物、动物,也不能被称为菌类,被称之为第四种生命形式,远古时期,多少亿年以前就已经存在。 无论切割多大,被分割的部分,依然是“活”的,能够继续生长,只不过这种生长极其缓慢。 另外,它还能适应很多无氧的环境、耐一定的高温。 听这男人喊了一嗓子,有人听说过这东西,有人似乎不明白,但都以看热闹,看稀奇的心态,也向着那边走去。 男人见人围了过来,把塑料袋放到了地面上,然后打开,露出一个皮黄、肉白的有些黏糊糊的“东西”。 这东西形状不规则,似乎还被分割过。 就一会儿的功夫,民工打扮的男人身边围满了人。 常顺离得近,走到了内圈,站的位置也是最好的,看得很清楚。 “啥是太岁?” 有人不懂,站在外圈问道。 “一种保健品,据说泡水喝对身体有好处!” “肉灵芝,吃了长生不老!” “听说可以活很久,发现的都是上亿年之前的。” ………… 知道或者了解的人有的解说起来。 “能吃吗?” “当然能吃了,还能入药,价格贵,不是谁都吃得起的。” “有谁吃过没?啥味道儿?” “泡的水有人喝过吗?” 众人议论纷纷。 “老板,你这咋卖?” 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问价道。 “3000块钱一斤!” 民工打扮的男人想都没想,直接说道。 看来价格他早就想好了。 这种东西,电视上面有报道,在这个年代说的神乎其神,价格已经不便宜。 正是因为不便宜,所以制假的人很多。 并且这个年代的人,没有智能手机看,见识也有限,大多数人又很淳朴,这就让很多的人上过当,受过骗。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像之前看见的地摊,虽然卖假货的人多,但并不缺乏人购买就能看出来。 “你这个有多重?” 四十多岁的男人又问道。 “12斤半!” “那不是要三四万吗!” “挺贵的!” “是啊!不便宜!” “老板,你这个可以割开卖吗?我要不了那么多,只要半斤就行,要是可以,我就买半斤!” 过了一会儿,还是那个40多岁的男人说道。 “我也来半斤!” 又有一个30多岁的男人跟着附和道。 “行吧!那就割开!其实来的路上我就想过,万一没有人一次性买完,我就把它分开卖,刀子跟秤我都带来了。 大家想要的话,半斤起售。” 民工打扮的男人看了一眼周围的人,然后从荷包里掏出一把15公分左右的小刀,又拿出了一把弹簧秤。 “我割的可没有那么准,割多少,算多少,但不会相差太大,你们看咋样?” 他接着又说道。 “行!那你割吧。” 打算买太岁的那两个男人同意了。 接着他就开始割起“太岁”。 很快,两人就各买了一块,一个差不多刚好半斤,一个六两。 分别花了1500块钱、1800块钱。 有人带头,就有其他人跟着买。 没过多久,“太岁”就被瓜分完了。 买的最多的人,居然买了三斤半,花了1万块钱。喜欢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