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所谓的时机可能是某种能启发人想到米尼弹结构的东西,也可能是别的什么。 总之,他就是要为这项“发明”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 “哦……”高贯应了一声,眼神瞬间黯淡了下去。 “唉,目前这种情况,我也只能支持你的观点了。” 李国助短叹一声说道, “滑膛步枪、线膛步枪、步兵手枪都不能通用弹药,” “好在滑膛卡宾枪、骑兵手枪、线膛卡宾枪勉强可以通用。” “这样就能把火枪弹药的生产线控制在四条,节省不少生产成本。” “嗯,少爷言之有理!”高贯欣然点头。 “我们生产弹药的材料都是哪来的?”李国助又问。 “枪弹的铅料来自朝鲜咸镜道的检德郡,炮弹的铁料来自朝鲜咸镜道的茂山郡。” 高贯如数家珍地说起了弹药材料的产地, “李德和赵贞雅已经买通了咸镜道的官僚,取得了开采权,便宜供应我们。” “火药的硫磺来自日本九州的丰后国,硝和木炭都是本地自产的。” “噢……诶,雅兰城附近难道有硝石矿?” 李国助突然问道,眼中充满了期待。 “那倒没有!”高贯咧嘴一笑,“我们是用硝田法生产的硝。” 硝田法是一种制取硝酸钾的方法,主要利用人和动物尿液中的含氮化合物,在土壤中硝化细菌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为硝酸钾,就是黑火药配方里的硝。 其具体操作是选择合适的土地,将尿液、粪便等含氮物质与土壤混合,通过翻耕、晾晒等方式促进硝化反应的进行,使土壤富含硝酸钾,最后再通过淋洗、蒸发等步骤从土壤中提取出硝酸钾。 硝田法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法国。 当时欧洲并不出产硝石矿,但战争对火药的需求巨大,而硝石是制造火药的重要原材料。 为满足火药生产的需要,欧洲军火商们发明了硝田制硝法。 这一方法为欧洲提供了更高纯度的硝酸钾,从而提高了火药的质量和产量。 第一个有记载的硝田出现在1388年的法兰克福。 不久后欧洲其他地方也出现了类似的硝田。 明代虽未留下硝田法的详细工艺流程记载, 但结合《天工开物》对硝土的认识、火药生产的实际需求以及间接史料,可以确定明代已掌握硝田法或类似的人工制硝技术。 这一技术为当时火药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硝石”篇中明确记载了硝土的采集和提纯方法: “凡硝,华夷皆生,中国则专产西北……近水而土薄者成硝尤速。” “硝质与盐同母……取硝土,以水淋汁,煎炼而成。” 虽然未直接描述“人工硝田”,但提到硝土多产于厕所、猪圈、墙脚等富含有机物的场所,说明时人已认识到硝石生成与环境的关系。 明代火器广泛应用,火药需求量大增。 而中国天然硝石矿较少,因此人工制硝技术成为必要补充。 茅元仪《武备志》中记载了火药配方,强调硝石需反复提纯,暗示硝石来源可能包含人工制备。 地方志中亦有民间熬硝的记载,例如北方一些地区通过“扫硝土”熬炼硝石。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推测,中国至迟在明代已掌握硝田法,因火药生产规模远超天然硝石供应量。 明代后期,欧洲传教士记载中国火药制造效率高,可能得益于人工硝石技术。 虽然上辈子,李国助始终没找到明代掌握硝田法的确切证据。 但现在,他可以肯定,明代已经掌握了硝田法。 不过李国助还知道一种制取硝酸钾的技术,是他在做甜菜制糖实验时摸索出来的。 操作步骤是将甜菜制糖后的废糖蜜与草木灰混合发酵,析出硝酸钾晶体。 其原理是废糖蜜里含有硝酸盐,草木灰里含有碳酸钾, 两者通过微生物发酵实现离子交换反应,可转化硝酸盐为硝酸钾。 他在实验室里将析出硝酸钾晶体溶解-过滤-重结晶,最终得到的硝酸钾纯度可达80%。 而传统硝田法制取的硝酸钾纯度仅为50%。 根据实验室的数据估算,每100斤甜菜糖蜜可产3斤硝酸钾。 等将来甜菜制糖在永明镇形成规模,想必也不难用这种方法生产出足够的硝。 这种方法可比用屎尿制硝诱人多了,堪称“甜蜜制硝法”。 不过眼下,永明镇才刚刚开始为大规模甜菜制糖做准备。 所以李国助暂时还不打算推出这项技术。 何况在这个时代,废糖蜜还可以用来酿朗姆酒。 就算将来甜菜制糖在永明镇实现量产了,废糖蜜也不一定会全部用于制硝。 所以将来,这项技术大概率可能会成为硝田法的一种补充。 “那……我们现在每年能生产多少发火枪弹药?” 李国助想了想又问道,暂且不提糖蜜制硝法。 “800万发。” 高贯随口答道, “滑膛步枪弹药200万发,线膛步枪弹药200万发,” “步兵手枪弹药200万发,骑兵火枪弹药200万发,” “如果要给线膛卡宾枪开设独立的生产线,就要再增产100万发。” “卧槽,这么多,用的完吗?”李国助都震惊了。 “自己用不完可以卖啊。” 高贯咧嘴一笑, “永明1617式系列火枪销路很不错的,除了登莱镇和东江镇这两单,” “咱们福建商帮也有很多内购的订单,还有荷兰、英格兰、葡萄牙、西班牙的订单。” “买了枪肯定也要买弹药,每笔火枪订单附带的弹药订单少说也得一二十万发吧。” “再说咱们自己就算不打仗也得实弹训练吧?消耗不见得会比真正打仗的时候少呢。” “嗯嗯。”李国助点头称是,又问道,“那东江镇这笔弹药合同的利润是多少?” “纹银两。”高贯中气十足地答道。 “卧槽!可以可以。” 李国助由衷地感叹道,接着却又话锋一转, “不过东江镇这弹药会不会买的有些多了?” “听沈游击说,有一部分是替咱们那支雇佣军买的。”高贯咧嘴一笑。喜欢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