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其他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中除了赞许,就剩下震惊了。 这说的虽是他们闻所未闻,却也是头头是道,还真找不出什么可质疑之处。 于是颜思齐清了清嗓子,说道:“董事会对此没有异议。” “我们也非常赞同成立这种培养军官的军事院校。” 廉司南和斯佩克斯异口同声地道,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之情。 不怪他俩会如此,因为欧洲现在还没有专门的军事教育机构, 但近代军队的组建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已经对军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欧洲目前的军官多是在实战或军事家族中接受教育,已经跟不上近代军队的需求。 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感觉到这点,并在探索更好的军事教育方法, 其中有人已经想到了拜占庭军事学院。 那是大约9世纪时,拜占庭帝国在君士坦丁堡设立的军事学院,教授兵法、工程学。 饶是如此,欧洲最早的近代军事学校却还要等到1676年才能出现, 它就是法国巴黎的炮兵学校,由法王路易十四的大臣卢福瓦推动建立。 没想到李国助也提出了类似的想法,而且随着南海边地殖民政府的成立, 就要跟着建立官方的军事学院,这让廉司南这个做老师的如何能不兴奋。 至于斯佩克斯的兴奋,应该是因为受到了启示。 其实比拜占庭军事学院更早的官方军事学校,是唐朝的武学。 宋代尽管武功远不如唐代,武学存续的时间却比唐代要长,而且也正规的多。 可惜到了明代,军事教育却退化到了跟同时代的欧洲一样的模式, 几乎都只是靠实践和军事家族提供军官教育。 如果永明军事学院能在17世纪20年代成立的话,必将是世界上最早的近代军事学校。 “我虽然不懂军事,但我觉得重视武官教育是对的,总比大明如今这等重文轻武要好。” 李笃培也附议道,其余四位承包商也是纷纷点头称是。 “很好,那筹建军事学院的事情,就交由将来的军事委员会去办吧。” 李国助欣然说道,然而接着,他却像是感觉到自己忘记了什么一样,沉吟起来。 片刻之后,他突然抬头说道: “对了,还有一件事也跟教育有关,而比较重要。” “我们要办一份宣传实学兴邦的报纸,叫做永明学报,面向公众发售。” “永明学报应该有三个版面,分为实学版面、时事版面、文娱版面。” “实学版面刊登一些趣味性的实学知识,比如通过显微镜看到的微小之物的图画,” “及永明学会某些实学研究项目的最新进展和成果等。” “时事版面刊登新闻时事,比如明金之战的最新进展等等。” “文娱版面刊登一些小说,戏曲演出信息等。” 说到这里,他扭头对李俊臣道, “俊臣哥,这件事就交给永明学会去办,” “建议你从学会里选一些人成立一家报社,专门负责永明学报的编辑和刊印。” “呃……我问一下!” 李俊臣举手道, “我是不是可以把这个报纸理解为一种邸报,只是流通范围更广,” “内容也更丰富,更大众化,更具有娱乐性?” 邸报是中国最早的官方新闻传播形式,出现于唐代。 由地方驻京机构进奏院抄录朝廷政令、任免等情报, 通过驿站传送至地方官员,并非面向公众发售,仅限官僚体系内部流通。 宋代设立都进奏院统一编发邸报,内容仍以官方文书为主,但流通范围扩大至地方士绅。 南宋时期,民间出现非法发行的“小报”。 小报由进奏院官吏或书商私下编印,刊登朝廷动态甚至未经证实的消息, 如官员调动、边境战事等,通过有偿售卖在民间流传。 这是中国最早面向公众的商业化新闻形式, 但因常泄露机密,屡遭朝廷查禁,如宋孝宗就曾下诏毁版禁绝。 明代邸报延续宋代制度,但出现了抄报行、报房等民间机构, 负责抄录和传递邸报内容,受众包括富商、知识分子等。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报纸具有官方主导、受众有限、商业性薄弱的特点。 古代报纸内容受严格管控,以传递政令为主,缺乏独立新闻采编。 识字率和传播成本制约了发行范围,普通民众较少接触。 虽有售卖,但未形成成熟的新闻产业。 “没错,就是这样。”李国助含笑点头。 李俊臣却皱起了眉头,迟疑地道: “但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得用活字印刷,” “毕竟报纸不能像书籍那样再版,用雕版印刷会很浪费。” “但活字印刷的排版效率低下,成本也比较高。” “何况现在民众识字的还不多,会买报纸的人肯定也不多。” “综合这两方面的原因,永明学报很长一段时间都可能无法盈利。” “没关系,别说不能盈利,就算是亏本也要做。” 李国助摆了摆手,斩钉截铁地道, “政务建设不是做生意,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只要有长远的好处,该亏本的时候,就得亏本。” “活字印刷宋代就已经发明了,” “到现在还解决不了排版效率低、印刷质量差的问题,说出去不丢人吗?” “你们好好琢磨琢磨吧,实在不行就从欧洲引进古登堡活字印刷机。” “欧洲现在的活字印刷基本已经淘汰雕版印刷了,” “想办法从欧洲买一台活字印刷机过来,研究一下到底是什么原理。” “至于民众的识字问题不必过于担心,” “咱们这边无论是地盘大小,还是人口数量,短期内只能达到大明的一个大县的水平。” “只要咱们的各种学校建起来了,师资力量也足够,” “用不了几年,识字问题便能得到缓解,报社也就可以扭亏为盈了。” “好,我会尽快着手组建报社的。” 李俊臣信誓旦旦地道。 “好,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下一个议题。” 李国助扫视了一下桌上其他人,嘴角一扬, “这是今晚的最后一个议题,事关南海边地的经济发展。”喜欢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