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7章 被防弹
没错就是被防弹,尽管被防弹听着很是可笑,但是事实上却也是经过战争考验的,并不是那些抗战神剧里的导演一拍脑子想出来的奇葩设定。
要知道在抗战的年代,八路军与小鬼子的装备差距极为悬殊。
尤其是在地势平坦的华苝平原,小鬼子为了遏制八路军的游击战,特意修建了大量工事碉堡,这些碉堡给八路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毕竟并不是所有战士都有王根生这样把手雷从射击孔扔进手雷的本事,所以自然这碉堡对于缺少重火力的八路而言就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了。
因此一般来说,八路军战士在摧毁小鬼子碉堡时,主要的手段是冒着小鬼子的猛烈火力抵达碉堡下方,随后引燃炸药包将碉堡爆破。
但很显然,小鬼子的机枪手不会任由八路军战士抵近碉堡。
为了摧毁一个小鬼子碉堡,八路军很多时候需要付出十分惨烈的代价,许多战士都是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态执行爆破任务。
不过,在长期的实战摸索中,八路军战士们通过集思广益,最终研发出了名为“土坦克”的特殊装备。
而所谓的“土坦克”就是把一张八仙桌架在平板车上,然后在桌子上铺上几床浸水的被,然后战士们就可以猫腰推着平板车前进,顺利地将炸药包送到小鬼子碉堡的下方。
在将这种“土坦克”投入实战之前,八路军已经用真枪实弹做过了试验,而且使用的武器还是以穿透性闻名的“三八大盖”。
要知道在抗战的战场上,三八大盖的穿透性与射程都是比较强的水平,但在射击“土坦克”时,八路军战士发现“三八大盖”的7六点五毫米子弹并不能完全穿透八仙桌的木板,湿被有效吸收了子弹的动能。
于是在八路军研发出“土坦克”后,相关经验很快推广到各个抗战根据地,八路军摧毁小鬼子碉堡的伤亡代价明显减少了许多。
只是为何在平日里毫不起眼的湿被和八仙桌,组合起来为什么就成了让日军机枪手束手无策的“土坦克”呢!其实当时的被和我们如今日常生活里的被子有很大差别。
在抗战的年代,普通老百姓家里的被并不是纯,而是夹杂了大量的籽甚至亚麻等杂物,一床被重达十几斤,极其厚实。
当好几床浸湿的被层层叠放时,它们其实可以被视作一种比较原始的复合防弹材料,能够大幅削减子弹的动能。
而在这些被的最下方,则是用料厚实的八仙桌,当时一张八仙桌桌面板的厚度至少有四五厘米,而且使用的木料也是坚固的梓木、楠木、榆木等,因此厚实的桌面完全可以抵御动能衰减后的子弹。
后来为了提高“土坦克”的防弹能力,一些八路军战士还会在被与被之间加上湿润的沙子,进一步削弱子弹的穿透动能。
事实上,就连欧洲战场的米军也曾应用过类似“土坦克”的办法。
由于得国人的反坦克炮威力强大,于是一些美军装甲兵会在自己驾驶的谢尔曼坦克上挂载大量的沙袋,从而削弱得军反坦克武器的动能。
虽然这么做会拖慢坦克的机动性能,但防御效果却比起那些“螺奔”的坦克有大幅提高。
而现代防弹衣的原理,其实也和“土坦克”有很多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