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国子监旧地新游(1 / 1)

国子监,孔庙巍峨,古柏森森。 那沉淀了数百年文华与肃穆的气息,并未因时光流逝而稍减。 今日的国子监,却比平日更多了几分不同寻常的躁动。 监生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目光热切地望向彝伦堂方向,低声议论着同一个名字——李明。 六首魁元!巡漕御史!手持尚方剑、涤荡漕弊的“李阎王”!更是他们这些监生心中,活生生的传奇与奋斗的目标!今日,这位传奇师兄,将重返故地,拜会师长,更将在彝伦堂开讲! 李明一身素净的青色儒衫,并未穿戴官服,只腰间悬着一方象征身份的羊脂玉佩。 他步履沉稳,踏在熟悉的青石板路上,目光扫过两旁古朴的学舍、肃穆的碑林,心中感慨万千。 当年在此寒窗苦读,与同窗激辩,受师长教诲,甚至…曾被那位以严苛着称的周学正百般挑剔刁难的场景,历历在目。 张铁柱抱着他那根油光锃亮的擀面杖,如同最忠诚的影子跟在李明身后。 他努力挺直腰板,想做出点“状元护卫”的威严样子,奈何国子监这地方,书香墨韵太重,让他浑身不自在,只能瞪着一双牛眼,警惕地扫视着四周那些穿着监生服、对他指指点点的年轻书生们。 “少爷,这地方…咋恁多书呆子?看俺的眼神,跟看猴儿似的…”张铁柱瓮声瓮气地嘟囔。 李明莞尔:“柱子,这里是天下读书人的圣地,不可造次。” 说话间,已到博士厅。 门口,两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已然等候。 一位面容清癯,眼神锐利,正是当年对李明课业要求极其严苛、甚至有些吹毛求疵的周学正。 另一位则笑容温煦,眼神中满是欣慰与赞赏,正是当年在李明困顿时赠予他珍贵典籍、给予他巨大鼓励的郑博士。 “学生李明,拜见周学正,拜见郑博士!”李明趋步上前,对着两位师长,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标准的弟子礼,姿态放得极低,毫无半分新贵骄矜。 周学正看着眼前这位名动天下的学生,心情复杂至极。 当年那个才华横溢却也被他挑出不少“毛病”的少年,如今已是国之栋梁,圣眷优渥。 他张了张嘴,想说几句勉励的话,却又想起自己当年似乎并未给过对方多少好脸色,一时竟有些讪讪,只干巴巴地道:“唔…回来了就好…嗯…不错。” 李明神色如常,仿佛完全忘记了当年的不快,依旧恭敬道:“学生能有今日,全赖当年师长们严格教诲,打下的根基。 周学正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学生至今受益匪浅。 当年学正所训‘治学如履薄冰,一字不可轻忽’,学生铭记于心,不敢或忘。” 这番话,既肯定了周学正的严格,又将其拔高到治学态度的高度,给足了这位老学正面子。 周学正老脸微热,心中那点芥蒂瞬间消散大半,捋着胡须,难得地露出了一丝笑容:“嗯…记得就好…记得就好。 为官…更要谨记!” 一旁的郑博士看着这一幕,眼中笑意更浓。 他上前扶起李明,拍着他的肩膀,声音洪亮而真挚:“明之!好小子!老夫果然没看错你!六首魁元,已属不易!更难得的是,不尚空谈,能行实务!淮扬漕运,焕然一新!这才是真正的经世致用!比那些只会皓首穷经、纸上谈兵之辈,强过百倍!” 郑博士向来主张学问当济世,对李明在漕运上的作为赞不绝口。 师生三人步入厅内落座。 李明谦逊地汇报了离京后的经历,重点讲述了漕运革新中的实务心得与遇到的困难。 周学正虽仍端着架子,却也听得入神,偶尔插言问些细节。 郑博士则不时击节赞叹,师生相谈甚欢,气氛融洽。 叙话完毕,时辰已近讲学。 郑博士亲自引路,前往彝伦堂。 堂内早已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上至白发苍苍的老监生,下至刚入监的青涩少年,所有人的目光都热切地聚焦在门口。 当李明在郑博士陪同下步入大堂时,满堂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无数道目光交织着崇拜、好奇、激动。 李明目光扫过人群,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 其中,坐在前排角落的孙有福,眼神最为复杂。 当年那个处处与李明较劲、自视甚高的同窗,如今脸上已有了风霜之色,眼神中交织着羡慕、嫉妒,还有一丝难以掩饰的失落与懊悔。 四目相对,李明只是微微颔首,便移开目光,步履从容地走上讲台。 “诸位师长,诸位同窗,”李明清朗的声音响起,压下了满堂的喧嚣,“今日重返国子监,立于彝伦堂前,明心中唯有惶恐与感恩。 惶恐者,恐才疏学浅,有负师长昔日教诲,有负诸位同窗厚望;感恩者,感恩此地文脉滋养,师长授业解惑之恩。” 开场谦逊,赢得一片好感。 随即,李明切入正题:“今日,明欲与诸位探讨之题,便是‘经义与实务’。”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没有引经据典掉书袋,而是以自身经历为轴: “昔日在监中,读《尚书·禹贡》,知禹王疏九河,通九道,奠九州。 然则,纸上得来终觉浅。 直至明亲临运河,见浊浪排空,方知‘疏’之一字,何其艰难!见漕工肩扛背驮,汗滴入土,方知‘通’之一字,需多少血肉铺就!经义如明灯,指引方向;实务如舟楫,载人前行!无灯,舟行易迷;无舟,灯照亦虚!二者不可偏废!” 他结合漕运革新中的实例,从厘清账目讲到分段责任,从力工钱粮讲到商船协作,将枯燥的政务化作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鞭辟入里。 满堂监生听得如痴如醉,时而沉思,时而振奋。 那些曾经只存在于典籍中的治国理念,在李明的讲述中,变得鲜活而有力! “故明以为,吾辈读书人,当以经义铸魂,明是非,知大义;更当以实务砺剑,解民困,安邦国!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望诸位同窗,莫负胸中所学,莫负此大好头颅!” 李明最后一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掌声再次如雷般响起,经久不息!郑博士抚掌大笑,周学正也微微颔首,眼中难掩激赏。 孙有福在热烈的掌声中低下头,双手紧紧握拳,指甲几乎嵌进肉里。 讲学结束,李明被热情的监生们团团围住请教问题。 张铁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护着李明挤出人群,来到国子监大门外,准备登车。 然而,大门外竟也围了不少看热闹的监生。 他们不敢靠近李明,却对李明身后那个抱着擀面杖、形象鲜明的护卫充满了好奇。 “快看!那就是‘擀面杖护卫’张大特勤!” “听说他一棍子能砸塌义丰仓大门?真的假的?” “看他那身板,像!哎,张大特勤!露一手呗!” “对!露一手!让我们开开眼!” 一群年轻监生起哄,带着少年人的顽皮和猎奇。 张铁柱被众人围观,非但不恼,反而有些得意。 他看看自家少爷,李明无奈地笑着点了点头。 “好!那俺就给你们露一手俺的…呃…绝活!”张铁柱豪气干云,把擀面杖往地上一顿,环顾四周,看到门房旁边堆着几块准备修葺围墙用的薄青石板(约一寸厚)。 他大步走过去,单手拎起一块,掂了掂分量。 “柱子!不得胡闹!”忠叔在车上低喝。 “忠叔放心!俺有分寸!”张铁柱嘿嘿一笑,将石板平放在地上。 然后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他猛地撕开自己胸前的衣襟,露出虬结如铁的胸膛!随即,他深吸一口气,全身肌肉贲张,如同怒目金刚,然后…竟然直接躺倒在地,将那块薄石板盖在了自己胸膛上! “来!给俺使劲砸!”他对着一个看热闹看得目瞪口呆的健壮监生吼道。 那监生懵了,看看地上的张铁柱,又看看李明。 李明哭笑不得,但也想看看这憨货到底搞什么名堂,便示意道:“捡根结实木棍,照他说的,砸吧。轻点。” 那监生半信半疑地捡起一根粗木棍,对着张铁柱胸口的石板,试探性地砸了一下。 “砰!”石板纹丝不动。 “没吃饭啊!使劲!”张铁柱瓮声催促。 监生一咬牙,抡圆了木棍,狠狠砸下! “砰!”一声闷响! 只见那块薄薄的青石板应声裂开几道缝隙!而张铁柱,一个鲤鱼打挺跳了起来,拍拍胸脯上的石灰,面不改色,瓮声大笑:“哈哈!咋样?俺这‘胸口碎大石’!够劲儿不?” 围观的监生们先是目瞪口呆,随即爆发出震天的哄笑和…喝彩(倒彩居多)! “噗!哈哈哈哈!碎…碎的是石头啊!” “张大特勤!您这大石…也太薄了点吧?” “就是!换块厚的!真碎一个看看!” 张铁柱被笑得有点挂不住,梗着脖子嚷道:“厚的?厚的俺也能碎!就是…就是怕把地砖砸坏了要赔钱!” 他这憨直的回答,又引来一片更大的哄笑声。 李明看着张铁柱在哄笑声中挠着头、一脸“俺明明很厉害你们笑啥”的委屈表情,无奈地摇摇头,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这憨货,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登车离去,国子监的喧嚣渐渐被抛在身后。 李明靠在车壁上闭目养神,今日故地重游,师长欣慰,后学仰慕,似乎一切圆满。 然而,他心中那根弦并未放松。 孙有福那复杂的眼神,张铁柱的插曲,都只是平静水面上的涟漪。 真正的风暴,往往来自看不见的深海。 马车刚驶入崇仁坊,忠叔便迎了上来,脸色凝重,递上一封没有署名、用特殊蜡丸封口的密信,声音压得极低: “少爷,老烟枪…十万火急!” 李明心头一跳,迅速捏碎蜡丸,抽出里面的纸条。 上面只有寥寥数语,却字字惊心: “三爷现身天津卫!频繁接触高丽/倭商,疑有大宗私货交易(或含军械)!其贴身护卫中,有两人步伐沉凝,疑似行伍出身!似与沉船旧案牵涉之物呼应!速决!” 漕帮三爷!军械走私!沉船旧案! 李明猛地攥紧纸条,眼中寒光爆射!消失了这么久的三爷,终于按捺不住,露出了狐狸尾巴!而他选择的交易地点和货物,竟指向了更敏感、更危险的领域!天津卫,九河下梢,海陆咽喉…这已不仅仅是漕运之争,更可能牵扯到边患与国本! 风,自海上来!天津卫的浪涛之下,又藏着怎样的惊世杀局?喜欢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我的修仙模拟器 我的师父什么都懂亿点点 戏假成真:演癮君子这么像?查他 大明:如此贪的駙马,朕杀不得? 混沌仙途,我以无道斩天命 爆发吧,武医生 全球游戏:开局百亿灵能幣 天道神监 九域劫主 神罚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