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八章 热烈欢迎 庆王村在武安城正南20多里的地方,古早的官道正好从这里穿过。 据说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庆王的皇族在去封地就藩的路上,在这里住了大半个月。 刚巧,村里主要的姓氏也是朱姓,为了沾上皇家的喜庆,原来的朱家村就改成了庆王村,后来大明亡了,天下改成大清的了,这村名却一直没改,一直用到了现在。 此刻北村头的大路边,几个身穿长褂,头戴瓜皮小帽的乡绅,正焦急的伸长脖子,朝着北边的大路上张望着。 为首那个已经老态龙钟,一手拄着花梨木雕琢的龙头长拐,身边还有一个丫鬟,轻扶着他的,他站着都颤颤巍巍,身后就是一张红木椅子,他却不愿坐下。 虽然头顶上挡了遮阳伞,可一身盛装的乡绅们,在秋老虎的热烈阳光下,依然热得脸色通红,手绢都早已沾满了热汗,轻轻一拧都滴出水来了。 “族长,鬼子今儿真的要来咱们这?” 一个约莫40多岁的乡绅,终于忍不住了,从头顶上摘下瓜皮帽,当做扇子摇晃着,驱散满头的热汗,开口问道。 “那是太君,你敢大不敬!” 拄着拐,丫鬟扶着的老头一听,气得胡须都抖起来,他提起龙头长拐,用力的往地上扥了一下。 “唔,太君,太君……” 那乡绅嘀咕着。 这几日,整个庆王村都鸡飞狗跳的,就是为了迎接族长嘴上说的“太君”。 虽然这里距离武安城也不算远,可神奈光夫却从来没有来过。 “若是太君不来,我们可不是白准备了……” 那乡绅抬起头,看着火辣辣的太阳,又低声嘀咕。 族长让他们一大早就在这里候着,可现在太阳都要爬到当空了,太君还没来。 “你懂个屁!” 族长见有人质疑自己的权威,低声怒道。 身子因为气愤而颤抖起来,下巴上寥寥无几的花白长胡子,也跟随着剧烈的颤动。 这一下把身边扶着他的丫鬟吓了一跳,以为这老头儿要背过气去,赶忙伸手轻轻的抚摸着他的前胸,这才把他的气愤抚下了大半。 一把挡过了丫鬟抚慰他的芊芊细手,族长干枯颤抖的手指,又指向了那几个陪同的等候的乡绅。 “最近武安城闹游击队你们也知道……” 他声音有些亢奋,也带着几丝颤音,语速却快得和他的年纪很不相称。 “知道,张王庄还被屠了……” 几个乡绅蔫巴巴的,耷拉着脑袋应道。 “所以你们还没嗅出点什么来?” 看到这些乡绅蔫巴巴的模样,族长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模样,龙头长拐又用力扥了一下地面。 “族长,咱这破地方……早就不是啥交通要冲了……就算是皇军扫荡,都绕着咱们村走……” 刚才开口质疑的那位乡绅,又低声嘀咕起来。 “朱庆山!” 族长又一声怒喝,那个乡绅脸上却还带着几分不服,却慑于族长的威严,把头低了下去。 “皇军说了,谁给游击队帮助就针对谁……” 依仗年纪的优势,见把这个刺头压了下去,族长又扥了一下龙头长拐,稍微放松了一些语气。 “咱们村哪有游击队……当年林大壮闹游击队的时候,我们唯恐避之不及,如今凌叶羽闹游击队,肯定不会来咱们这里……” 另一个乡绅又嘀咕道。 “愚蠢!” 见又有人提出了疑问,族长又怒道。 胸前呼哧呼哧的起伏着,吓得那小丫鬟又赶紧把温润芊手摁到他胸口上,好一阵抚慰,族长的气才消了一些。 “你们就是心疼那些粮食和钱财!” 族长抬起枯槁的手指,指了指身后的几辆大板车。 板车上堆着的麻袋里,是着几日乡绅们从村里搜刮出来的粮食。 庆王村不大,就算搜刮完了,也没有多少粮食。 在族长的威压下,几个扣扣搜搜的乡绅,又不得不“捐献”了一些,凑够了5000斤粮食。 为了表示与皇军“共筑东亚共荣”的诚意,族长还率先领头,把祖传的一块碧玉也拿出来了,准备贿赂神奈光夫。 其余的乡绅,也不得不拿出点钱来,又临时用红布扯了几条大横幅,大书:“欢迎皇军莅临参观”几个大字,谄媚的模样溢于言表。 “你们要这样想……” 眼看大家不做声了,族长的龙头长拐又轻轻磕了一下地面,开口道:“游击队闹得太君鸡犬不宁,如今大多数村庄都在观望中,我们要率先表示对皇军的支持,以后的好处岂不是……” “从皇军手上,能捞到什么好处?” 有人又低声嘀咕起来:“倒是真金白银,先折了进去不少……” “鼠目寸光!” 族长又气得呼哧呼哧的喘了起来。 这一下身侧的丫鬟已经早有准备,不等他喘将起来,就赶忙用手心轻轻的拍打他的胸口,把尚未腾起的怒气,给拍散了下去。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大壮闹了几年游击队,没闹出什么水花,皇军对他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懒得搭理,可这凌叶羽可不一样。” 族长又解释道:“短短数日,就敢闯武安城,跟皇军叫板。” “那咱不投游击队,还要投皇军?那岂不是……厕所里打灯笼,找死了么?” 朱庆山又嘀咕起来。 “呵呵呵,你们这就不知道了……游击队就是流寇,谁见过流寇能成大事的?” 族长冷笑一声,又说道。 “宋江啊……” 朱庆山低声说道。 “你闭嘴!” 族长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举起龙头长拐 ,就要打他。 那丫鬟见了,苦着脸也朝朱庆山怒目而视,手上赶忙又轻拍族长干瘪的胸口,也算是间接的帮朱庆山挡了一下。 “凌叶羽闹得大,但终究还是要被剿灭的,这可就是咱们村的机会了……” 族长又气哼哼的说:“别人都在观望,咱们先支持皇军,今后皇军有啥差事,有啥好处,还能先落别人手里?咱们庆王村,当年可是庆王住过的地方……” “嗨,别说大明了,大清都亡了30年了!” 朱庆山又嘟哝着:“啥庆王啊,怡亲王都回东北喝西北风了!” “朱庆山 ,你非得要气死我了,这族长你来干对不对!” 族长又怒道。 “别别别,您还是长命百岁吧,我可不想趟浑水。” 朱庆山赶忙摆手否认:“咱这村子,加起来不到1000户人,我可不信有啥好事能轮到咱们头上。” “你……滚!” 这一次,族长当真气得白眼直翻,若不是丫鬟拼了命的拍着他前胸后背,指不定就真的一命呜呼了。 族长的想法很简单,趁着如今武安地区鸡飞狗跳,鬼子内忧外患的当口,提前站队。 他始终认为,游击队打不过鬼子,不如趁此机会,扒上神奈光夫的大腿,指不定没落的庆王村,能借此机会,再次壮大起来。 想法挺美,可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于是他得知最近鬼子征粮不顺,急鬼子所急,想鬼子所想,先搜刮5000斤粮食,当做投名状先献给鬼子。 但其他乡绅却没这么大方。 毕竟不是什么大村大镇,大家又没有张王庄黄老爷的家底,要他们把家底搬空,去换一个虚无未知的未来,大家心头多少有些抗拒。 但老族长一意孤行,大家也违拗不了,也只能配合他了。 这几日,族长也派出了探子,四处打听鬼子的动向,听说神奈光夫今日亲自带队,要往庆王村来,族长赶紧命令连夜制作了欢迎横幅,又让大家盛装迎接,务必要给神奈光夫这个鬼子头子留下一个深刻的好印象。 可一大早,探子就说神奈光夫已经出城了,如今快到了中午,还没见他们人影。 一群乡绅深深感觉到,自个的热脸怕不是要贴到神奈光夫冷屁股上了,眼瞅着太阳越来越热,也不由越发烦躁起来。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村口土路上,跑来一个气喘吁吁的人影。 这是族长派出的探子,看到了探子,族长顾不得颤颤巍巍,竟然甩下了丫鬟和几个乡绅,拄着拐迎到了太阳地下。 “怎么样?怎么样,皇军到哪了?” 他急急的问道。 “皇……皇军……白河……过了……” 那探子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大口喘着,话都说不囫囵了。 “一早出城,这会才过了白河?” 族长一愣。 白河是一条自西向东流过武安城南的小河,距离庆王村还有十来里地。 “那也很快了……” 随即,族长又自我安慰起来。 腿脚快的,这几里地不用一个小时也就走到了。 神奈光夫还是坐车来的,想必再过几分钟,也应该出现在村口了。 想到这里,他回过头,举起龙头长拐,颤颤巍巍的又叫到:“打起精神,拉起横幅,准备迎接太君。” 已经被太阳晒的蔫吧的乡绅,回过头看着身后一样被晒得半死不活的村民,有气无力的挥了挥手:“来,先预演一下!” 几道谄媚的横幅拉了起来,遮住了大半个村口。 被叫来迎接的村民们,有气无力的挥起手,对着空空如也的村口,假装那里正走来一队笑吟吟的鬼子,一副“大东亚共荣”的祥和模样,嘴里开始机械的喊起了口号:“欢迎!欢迎!欢迎皇军莅临……” “都没有吃饭还是怎的!这么无力!” 听到后面稀稀拉拉的欢迎声,族长气得连连扥着龙头长拐。 如此有气无力的模样,怎能体现出庆王村的热烈模样? 见族长发怒了,那些村民们又努力了一些。 他们提高了声调,稀稀拉拉的声音稍稍整齐了一些:“欢迎,欢迎,欢迎皇军莅临。” 虽然没有达到族长想象的热烈,但起码也能说得过去了。 族长回过头,又看向了土路的远方,希望那边出现皇军的身影。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会,那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探子,总算喘过气来了。 他看到族长期望的眼神看向远方,赶忙摆摆手,把刚才没来得及说的下半截话吐了出来:“皇军过了白河,就停下了……” “哈?!” 族长眼睛瞪得溜圆,盯着这探子,不相信耳朵听到的是真的。 身后那些欢迎的村民们一听,觉得继续喊也是白费口舌,索性也都闭上了嘴,欢迎的横幅也随意往边上一插,东倒西歪的靠在路边歇息去了。 “他们怎么停下来了?” 组长干枯的手指扯住了探子,厉声问道。 “我……我不知道啊!” 探子有些纳闷。 自个又不是鬼子肚子里的蛔虫,他怎么知道他们为什么停下来了? “不是……不是说好了要来庆王村的吗?” 族长还不死心,急急的又问。 “不知道啊!” 探子又摇了摇头。 族长的问题 ,探子根本没法回答。 “这如何是好……” 族长急得团团转。 想了想,组长又一把扯住了探子,把他往外一推:“去,快去,把皇军请来,就说我们在盛大欢迎!” “啊?!” 探子一愣。 自个刚跑了半条命回来,又要跑半条命出去? 脑子里正盘算着怎么躲过这苦差事,远处的大路上,突然出现了个人影。 那人影骑在一匹大马上,马蹄嘚嘚的在路上荡起一缕烟尘,分明是朝庆王村奔来的。喜欢记忆狙击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记忆狙击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