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宫正殿内,林黛玉与薛宝钗执手相谈,气氛温馨而融洽。 又闲话了几句家常,黛玉关切地问了薛姨妈安置的情况,宝钗一一答了。 眼见日头渐高,黛玉体谅宝钗刚迁宫还需整顿,便起身道。 “好了,妹妹初来乍到,永和宫诸事还需你亲自理顺,我就不多叨扰了。你且安心安置,若有任何需要,随时遣人来凤藻宫寻我便是。” “谢娘娘体恤。”宝钗连忙起身相送。 黛玉走到殿门口,脚步微顿,似想起什么,回头看着宝钗,眼中带着一丝促狭的笑意,声音压低了些。 “对了,琮哥哥……陛下他昨夜批阅奏章又是到三更天,今早大朝会后又一头扎进了御书房,午膳都传了两次,人还没出来。我瞧着,那御书房的灯,怕是要亮到后半夜去了。” 她轻轻拍了拍宝钗的手背,语气温和却意有所指, “妹妹如今是永和宫的主位,亦是陛下的妃嫔。陛下勤政,是万民之福,但龙体亦需珍重。妹妹若有闲暇,不妨……替我去看看他?劝他歇息片刻也好。陛下待妹妹,终究是不同些。” 黛玉的话点到即止,但宝钗何等聪慧,立刻明白了皇后的深意。 这不仅是让她去关心陛下,更是给她一个与陛下独处、增进情谊的机会,也是对她这位新晋端妃身份的一种认可。 她心中微动,脸上却依旧端庄,恭敬应道。 “臣妾明白了。谢娘娘提点。” 送走了皇后凤驾,宝钗站在永和宫的门槛内,望着宫道上远去的仪仗,心绪微澜。 黛玉的体贴与大度,让她心中感佩。 而那句“陛下待妹妹,终究是不同些”,也让她平静的心湖泛起一丝涟漪。 她转身回殿,并未立刻去暖阁整理书籍,而是对莺儿吩咐道。 “莺儿,去小厨房看看,让他们熬一盅冰糖银耳莲子羹,要温润清火,火候足些。再备几样清爽的小点。” “是,娘娘。”莺儿心领神会,立刻去办。 约莫半个时辰后,一盅炖得晶莹剔透、散发着清甜香气的冰糖银耳莲子羹,并几碟精致小巧的桂花糕、枣泥山药糕,被仔细地放入食盒中。 宝钗换了一身相对素雅些的妃位常服,依旧是水蓝色调,只是花纹更简洁,发髻也略松了些,只簪了一支碧玉簪,更显温婉。 她带着莺儿,提了食盒,向御书房行去。 御书房外,当值的太监和侍卫见是新册封的端妃娘娘驾到,不敢怠慢,连忙躬身行礼通传。 一位身着深青色总管太监服色、面皮白净、眼神沉稳中透着精明的中年太监守在门口,正是如今在御前颇得信用的首领太监——常禄。 他原是太上皇身边大太监戴权一手调教、极为看重的干儿子,为人机敏谨慎,处事圆融,深谙宫中规矩与各方关系。 戴权在荣养前,特意将他举荐给了贾琮。 贾琮见其确实稳重可靠,便留在身边听用,如今已隐隐有接替戴权,成为新朝内廷大总管之势。 常禄见是宝钗,脸上立刻堆起恭敬而不失分寸的笑意,快步上前,深深一揖。 “奴才常禄,给端妃娘娘请安。” 宝钗温和颔首:“常公公辛苦。” “娘娘折煞奴才了。” 常禄直起身,笑容可掬,“陛下正在批阅奏章,娘娘可是来送点心?” 他目光扫过莺儿手中的食盒。 “正是。看陛下操劳,炖了些羹汤,想着送来。” 宝钗声音轻柔。 常禄眼中了然之色更浓,低声道。 “娘娘稍候片刻,容奴才进去通禀一声。陛下方才还念叨说有些饿了。” “有劳常公公。”宝钗微微点头。 常禄转身,步履轻捷无声地进了御书房。 片刻功夫便又出来,侧身让开,脸上笑容更深了几分,躬身道。 “娘娘,陛下请您进去。陛下见了您,定是欢喜的。” 宝钗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示意莺儿在外等候,自己提了食盒,步履沉稳地踏入御书房。 一股浓重的墨香和淡淡的疲惫气息扑面而来。 宽大的紫檀御案后,贾琮正埋首于一堆奏章之中,眉头微锁,手中的朱笔悬停,似乎在斟酌着什么。 他依旧穿着玄色常服,只是领口微敞,显出几分忙碌中的随意。 案头的灯烛虽未点燃,但窗外透进来的天光已显昏暗,映着他专注而略带倦意的侧脸。 “臣妾薛宝钗,参见陛下。” 宝钗在御案前数步停下,盈盈拜倒。 贾琮闻声抬起头,看到是宝钗,紧锁的眉头舒展,露出温和的笑意。 他放下笔,身体向后靠了靠,揉了揉眉心。 “是宝钗啊,快起来。怎么这个时候过来了?永和宫都安置妥当了?”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显然是长时间说话批阅所致。 宝钗起身,将食盒轻轻放在一旁的矮几上,温言道。 “回陛下,永和宫一切安好,谢陛下和皇后娘娘挂心。”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抬眼,目光落在贾琮略显疲惫的脸上,语气带着自然的关切, “臣妾听闻陛下自早朝后便一直在此批阅奏章,午膳也未得空用。心中……实在难安。便自作主张,炖了些冰糖银耳莲子羹,并几样小点,想着陛下或许能用些,清清火气,也稍解疲乏。” 她边说边打开食盒,将那盅温热的羹汤和小点一一取出,动作轻柔而利落。 贾琮看着她忙碌的身影,听着她温婉关切的话语,再闻到那清甜的香气,心头不由一暖。 连日来的案牍劳形、千头万绪的国事带来的沉重感,仿佛在这一刻被这寻常的关怀悄然驱散了些许。 “你有心了。” 贾琮站起身,走到矮几旁坐下,看着那盅晶莹剔透的羹汤, “正好有些饿了。” 宝钗亲手为他盛了一小碗,递到他面前,声音轻柔。 “陛下尝尝,可还合口?” 贾琮接过,舀了一勺送入口中。 银耳炖得软糯,莲子粉糯清甜,冰糖的甜度恰到好处,温润地滑过喉咙,瞬间抚平了那份焦躁的干渴,连带着疲惫的神经也舒缓了不少。 “嗯,很好。” 贾琮赞许地点点头,又尝了一块枣泥山药糕,口感细腻绵软, “清爽可口,正合朕意。宝钗的手艺,还是一如既往的好。” 他看向宝钗,眼中带着暖意,“难为你想着。” 宝钗微微垂眸,唇角带着浅笑:“陛下喜欢就好。能为陛下略尽绵薄,是臣妾的本分。” 她看着贾琮似乎放松了些,便温声劝道, “陛下,国事虽重,龙体更是根本。这奏章……是永远批不完的。不若先用些点心,稍事歇息片刻?皇后娘娘也甚是挂念陛下龙体,方才还特意叮嘱臣妾要劝陛下珍重。” 听到黛玉也关切着自己,贾琮心中更是熨帖。 贾琮看着眼前温婉沉静、体贴入微的宝钗,再想到黛玉的贤惠大度,连日来的辛劳似乎都值得了。 贾琮放下碗,目光落在宝钗身上,那份属于帝王的威严在暖黄的暮色中悄然褪去,流露出几分属于赵琮的温情。 “玉儿……和宝钗你,都是极好的。” 贾琮轻叹一声,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渐沉的暮色, “今日便到这里吧。” 贾琮转身,看向宝钗,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亲近, “朕也有些乏了。宝钗,陪朕回永和宫吧。” 宝钗心中微震,面上却依旧沉静,屈膝应道。 “是,臣妾遵旨。” 御书房外,常禄早已备好了轻便的步辇。 贾琮拒绝了步辇,只道。 “离得不远,走走也好。” 侍立在侧的常禄,闻听此言,极其自然地微微侧身,对着抬辇的小太监们一摆手。 几个小太监训练有素,立刻悄无声息地将步辇稳稳撤后数尺,垂首肃立,仿佛那华丽的辇舆从未出现过。 贾琮与宝钗并肩而行,在暮色笼罩的宫道上缓缓走向永和宫。 内侍和宫女们远远跟在后面,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一路无话,唯有衣袂摩擦的细微声响。 夕阳的余晖将两人的身影拉长,交织在一起。 宝钗能清晰地感受到身边人身上传来的、属于帝王的威仪与淡淡的疲惫,以及那份独处时才会流露的、卸下重担后的松弛。 她的心,在暮色中,悄然安定下来。 回到永和宫,宫灯早已点亮,温暖的光芒驱散了深秋的寒意。 殿内温暖如春,熏着淡淡的安息香,令人心神宁静。 莺儿等宫女早已备好了温水、巾帕等物。 宝钗亲自上前,替贾琮解下外袍,动作轻柔而自然。 贾琮看着她低垂的眉眼,专注的神情,那份沉静中的温柔,让他的心也变得格外柔软。 梳洗更衣毕,晚膳也已在偏殿摆好。菜式不算多,但样样精致可口,以清淡养生为主。 两人对坐而食,气氛宁静而温馨。 贾琮显然胃口好了些,宝钗则安静地为他布菜添汤,偶尔低声介绍一两样菜式的做法或来历,言语温婉,恰到好处。喜欢红楼:贾琮崛起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红楼:贾琮崛起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