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旅行日志七(1 / 1)

回到学校的第一个月像做梦一样。《城市文学》刊登了我的《比风景更美的你》,引来不少关注;李编辑主动联系,问我是否有兴趣将云南旅行的随笔整理成集;就连文学院的教授们也突然对我的作业格外关注。 "出名人了啊!"晓菲在宿舍里边涂脚指甲油边调侃,"下次签名售书能不能给我留个VIP位置?" 我扔了个枕头过去:"别胡说,就一篇小文章而已。" "一篇?"她夸张地挑眉,"林默告诉我,他编辑朋友说你的旅行笔记足够出一本小集子了。" 我停下打字的手:"你...还和林默有联系?" "当然!"她狡黠地笑了,"他让我盯着你按时交稿呢。" 我的脸颊突然发热,赶紧转回电脑前。从成都分别后,林默和我保持着断断续续的联系——他去了西藏,信号时有时无,但总会发些照片和简短的问候。而我,则忙于整理旅途笔记,试图将它们串联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对了,"晓菲转移了话题,"保研的事怎么样了?" 我叹了口气:"还在等最终结果。系主任说我的学分确实差一点,但如果能在核心期刊发表作品,还有机会。" "那不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条件吗?"晓菲跳下床,赤脚踩在地板上,"赶紧把那本旅行笔记整理出来投稿啊!" "哪有那么容易..."我嘟囔着,却不由自主地保存了文档,标题赫然写着《双城记:我们的云滇青春》。 晓菲凑过来看了一眼屏幕,得意地笑了:"看吧,你明明已经在做了。" 深秋的校园金黄一片。我抱着刚打印出来的厚厚一叠稿子,忐忑地走向文学院办公楼。系主任的办公室门半掩着,能听到里面有人在谈话。我正犹豫是否该敲门,突然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俞晓萱的散文集准备得怎么样了?"是系主任的声音。 "听李教授说初稿已经完成了。"另一个声音回答,"写得相当不错,有汪曾祺的味道。" "如果能在《当代文学》发表,保研应该没问题了。" 我的手微微发抖,怀里的稿子突然变得沉甸甸的。原来我的写作已经引起这么多关注,原来老师们对我有这样的期待... "晓萱?"身后突然有人叫我,回头看见文学社的指导老师张教授,"来找系主任?" "我...我..."我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 张教授看了一眼我怀里的稿子,了然地点点头:"直接进去吧,别怕。你的文字比你的人勇敢多了。" 系主任见到我很热情,接过稿子大致翻看了一下:"这么快就完成了?效率很高啊。" "是旅行中积累的素材比较多..."我小声解释。 "李编辑跟我提过你的写作。"系主任推了推眼镜,"这样吧,稿子我先看看,下周给你反馈。如果质量达标,我可以推荐给《当代文学》的王主编。" 走出办公楼,我双腿发软,不得不坐在路边的长椅上缓一缓。手机震动起来,是晓菲的信息:"怎么样?系主任怎么说?" "他说会推荐给《当代文学》!"我打字的手都在发抖。 晓菲的回复是一连串的烟花和爱心表情,最后加了一句:"晚上火锅庆祝!我请客!" 十二月的第一场雪落下时,我收到了《当代文学》的用稿通知。《双城记:我们的云滇青春》被安排在明年三月刊的"新锐作家"专栏,整整八个版面。同一天,系主任告诉我保研资格已经确定,下学期就可以开始准备研究生入学了。 "我就知道你能行!"晓菲在食堂里高声宣布,引来周围同学的侧目。她毫不在意,举起可乐杯,"敬我们的大作家!" 我红着脸拉她坐下:"小声点..." "怕什么!"她满不在乎地咬了一口鸡腿,"对了,我也有好消息。" "什么?" "张明帮我联系了上海一家德企的实习,正好配合他明年去德国培训的时间。"她眼睛闪闪发亮,"我爸终于松口了,说如果是我自己争取的机会,他不反对。" "晓菲!太棒了!"我激动地抓住她的手,"那你们..." "先实习看看,如果顺利,等他德国回来就...你懂的。"她罕见地露出一丝羞涩。 我们相视而笑,像两个守着秘密的小女孩。窗外,雪花无声地飘落,覆盖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冬天过去得很快。我的随笔集发表后引起不小反响,有出版社联系我询问是否有意扩展成书;保研手续已经办妥,导师甚至提前给我列了研究生阶段的阅读书目;林默从西藏寄来一张明信片,背面是布达拉宫的照片,正面只有简单的一行字:"春天回北京,希望能读到你的书。" 晓菲则忙着准备实习材料,每天宿舍里都铺满了各种证书和简历。我们像两条即将分流的河水,各自奔向不同的方向,却又在深处紧密相连。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像被按了快进键。论文、答辩、毕业照...一切都在匆忙中有序进行。晓菲和我决定合租到毕业,尽管实习已经开始了,她仍坚持每周回学校住几天。 "不能错过最后的大学时光。"她说,一边往墙上贴我们的旅行照片,"这些都要好好保存,等我们老了坐在摇椅上慢慢看。" 五月的校园弥漫着离别的气息。毕业典礼那天,天气出奇的好,蓝天如洗,阳光明媚。我和晓菲穿着学士服,在校园各个角落拍照留念。当我们站在文学院楼前的校训石旁时,晓菲突然从袍子里掏出一个小盒子。 "毕业礼物!"她得意地宣布。 盒子里是一枚精致的铜制书签,顶端刻着一个小小的转经筒,下面用细线勾勒出云南的轮廓,几个重要地点被特别标注: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 "这样你读书的时候就不会忘记我们的冒险了。"她帮我别在毕业袍的领口。 我从背包里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礼物——一本精装书,封面上写着《云滇记忆》,作者署名俞晓萱。 "这是...?"晓菲瞪大眼睛。 "出版社的样书。"我轻声说,"提前印出来的第一本。"翻开扉页,上面写着:"献给让我勇敢的程晓菲"。 晓菲一把抱住我,我感觉到她的肩膀在微微颤抖。"该死,你把我的妆都弄花了..."她抽泣着说。 毕业典礼上,当我的名字被念出时,全场掌声格外热烈。走上台接过学位证书的那一刻,我看到了前排晓菲灿烂的笑脸,她正举着手机疯狂拍照,口型在说"看这里!"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四年来我获得的最珍贵的不是学历,不是发表的作品,而是这段无论走向何方都会持续一生的友谊。 离校那天,我们站在宿舍门口最后一次环顾这个生活了四年的小空间。墙壁上还留着贴画痕迹,角落里堆满了带不走的杂物,阳光透过我们擦了无数次的窗户照进来,在地板上画出一个完美的菱形。 "记得大一刚来时吗?"晓菲突然说,"我们为了床位差点打起来。" 我笑了:"是你单方面宣布要睡下铺,根本没给我选择机会。" "然后你默默忍受了我四年的呼噜和梦话。" "而你忍受了我的熬夜写作和神经质。" 我们相视一笑,同时说:"值得。" 搬出宿舍后,晓菲直接去了上海,我则留在北京读研。距离没有冲淡我们的联系,反而让每次通话都更加珍贵。她跟我吐槽上海的潮湿和快节奏,我向她抱怨研究生的课业压力;她兴奋地描述外滩的夜景,我则详细讲述新书的修改过程。 林默回到北京后,我们见了几次面。他正在筹备个人摄影展,主题正是"真实的瞬间",其中有不少我们在云南的照片。有一张特别打动我:晓菲在雪山日出时流泪的侧脸,阳光在她湿润的脸颊上折射出七彩的光芒。林默给这张照片取名为"觉醒"。 "她看到这张照片了吗?"我问。 林默摇摇头:"还没。你觉得她会喜欢吗?" "她会说'把我拍丑了',然后偷偷设成手机壁纸。"我笑着回答。 时间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逝。我的研究生生活忙碌而充实,《云滇记忆》正式出版后销量不错,甚至有文学期刊开始约稿;晓菲在上海的实习转为正式工作,张明从德国回来后升了职,他们的婚期也提上了日程。 我们遵守着一年一次闺蜜旅行的约定。第二年去了厦门,第三年是西安,第四年因为疫情改成了线上"云旅行",第五年终于能出国,去了日本京都。每一次旅行,我们都会带上《云滇记忆》和那枚铜制书签,仿佛它们是我们友谊的护身符,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紧紧相连。 那年秋天,我在北京的研究生生活接近尾声,毕业论文的答辩也顺利通过。导师对我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还推荐我去国外交流学习一段时间。与此同时,晓菲在上海也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她和张明的婚礼。 婚礼的前一天,我提前抵达上海。晓菲在忙碌中抽出时间陪我逛了外滩和南京路。她穿着婚纱试穿的样衣,兴奋地问我:“怎么样,我像不像童话里的公主?”我笑着回答:“你就是现实里的公主,而且是最幸福的那种。”她挽着我的胳膊,眼神中满是憧憬:“等我结婚后,你一定要常来上海玩,我们还可以一起去欧洲旅行。” 婚礼当天,上海的天空格外晴朗。晓菲站在教堂的入口,宛如从画中走出的天使。我作为伴娘,看着她一步步走向张明,心中满是感慨。婚礼仪式上,晓菲在誓言中提到:“感谢生命中有这样一位伴侣,也感谢那些让我成长的朋友们,尤其是晓萱,是你让我变得更加勇敢。”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这不仅是她的婚礼,也是我们友谊的见证。 婚礼结束后,我回到北京,开始准备出国交流的行囊。临行前,我收到了晓菲寄来的一封信。信中她写道:“无论你身在何处,我们的心始终在一起。等你回来,我们还有无数次的旅行等着去实现。”信的结尾,她附上了那枚铜制书签,书签上多了一行小字:“无论多远,友谊长存。”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国外的交流学习期间,我常常在夜晚翻看《云滇记忆》,回忆起那些和晓菲一起度过的日子。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她的陪伴仿佛从未离开。每一次和她视频通话,都能从她的笑容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一年后,我结束了国外的交流学习,回到北京。刚下飞机,就收到了晓菲的信息:“欢迎回家,我在机场等你。”当我走出机场大厅,看到她熟悉的身影,所有的疲惫瞬间消散。她抱着我,笑着说:“怎么样,国外的生活还习惯吧?”我点点头:“习惯了,不过还是觉得国内好。” 回到北京后,我继续投入到写作和研究中。《云滇记忆》的续集也在筹备中,我打算把这些年和晓菲的故事都写进去。而晓菲在上海的生活也步入了正轨,她和张明的小家庭充满了爱与温暖。 又是一个春天,我们迎来了第五次闺蜜旅行。这次我们选择了云南,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站在熟悉的昆明街头,看着那些熟悉的风景,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我们在大理的洱海边散步,在丽江古城的小巷中漫步,在香格里拉的草原上奔跑。每到一处,我们都会拿出《云滇记忆》和书签,回忆起那些曾经的点滴。 旅行的最后一天,我们在香格里拉的酒店阳台上,望着远处的雪山,晓菲突然说:“晓萱,你知道吗,这些年最让我感激的不是那些旅行,而是有你一直在我身边。”我握住她的手:“我也是,晓菲,无论未来怎样,我们都会是最好的朋友。” 那一刻,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温暖而明媚。我们的友谊,就像那枚铜制书签一样,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却愈发珍贵。喜欢各式各样的小故事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各式各样的小故事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比力王还猛,你当什么警察啊 不伺候了!断亲后渣父子哭着求和 高武:九十岁高龄,亿万倍暴击! 重生1975:我靠渔猎让妻子吃香喝辣 神豪:散财主播,全网美女求连线 重生七零:渔猎兴安岭,娇妻萌娃宠上天 伏地魔害我惨死?重生后我娶青梅杀疯了 被拔氧气管,清冷美人杀疯七零 年代:开局抓到女知青玉米地盗窃 高武:我都七十岁了,躺平系统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