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月的青石坳,阳光炽烈。福瑶走下长途汽车,热浪扑面而来,混合着泥土和草木的熟悉气息。半年没回来,乡间小路两旁的水稻已经长到齐腰高,绿浪翻滚。 "福瑶姐!"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阿花从站台后面蹦出来,晒黑的小脸上满是兴奋,"你可算回来了!" 福瑶惊喜地抱住这个长高了不少的姑娘:"你怎么知道我今天到?" "马老师说的!"阿花指向不远处,"他忙着布置教室,让我来接你。" 福瑶的心跳突然加速。虽然视频里天天见,但算起来,自从春节后,她和马得水已经有五个月没面对面了。 跟着阿花走向村小学,福瑶发现洪水留下的痕迹依然可见——路边几栋房屋的墙基还残留着泥渍,田埂上新垒的石块明显是近期修补的。但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新变化:电线杆上多了几个监控摄像头,村委会门口立起了电子公告栏,甚至还有几家门前停着摩托车。 "这些都是洪水后政府给装的,"阿花骄傲地介绍,"马老师还教会我们用手机看通知呢!" 转过一个弯,青石坳小学的轮廓出现在眼前。原本低矮的围墙加高加固了,操场铺上了水泥,最让福瑶惊讶的是,屋顶上赫然架着几块太阳能板! "那是..." "马老师弄来的!"阿花兴奋地说,"说是什么'光伏供电系统',停电也不怕了!" 福瑶的眼眶有些发热。这个马得水,明明自己刚经历高考,却为她的家乡做了这么多。 2. 教室里,马得水正站在梯子上调试投影仪,背对着门口。他穿着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晒黑的手臂肌肉线条分明,比半年前更加结实。 "左边再高点。"他对下面扶梯子的王老师说。 福瑶站在门口,突然不知该如何开口。倒是阿花大声喊道:"马老师!你看谁来了!" 马得水猛地回头,差点从梯子上摔下来。他三两步跳下梯子,站在原地,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福瑶,像是怕她会突然消失。 "你...回来了。"他最终只说出了这么一句。 福瑶点点头,突然有些局促:"嗯,实践队明天到,我先来..." 话没说完,马得水已经大步走过来,一把将她搂进怀里。他身上有阳光的味道,还有淡淡的汗味,心跳声透过胸膛清晰可闻。 "咳咳..."王老师适时地清了清嗓子,"阿花,帮我去办公室拿盒粉笔。" 等两人走远,马得水才松开手,却仍紧握着福瑶的手指:"考上了。" "我知道。"福瑶微笑着看他,"651分,全省前500,马同学很厉害嘛。" 马得水摇摇头:"没有你,我做不到。"他拉着福瑶参观焕然一新的教室,"看,这些都是为实践队准备的。" 福瑶惊讶地发现,除了投影仪,教室里还有一套简易音响设备,墙角的柜子里整齐摆放着十台平板电脑,每台都贴着学生的名字。 "你什么时候..." "高考完就开始了。"马得水挠挠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福瑶突然想起什么:"录取通知书收到了吗?" 马得水的眼睛亮了起来:"收到了!经济学院!虽然不是教育学院,但林教授说可以双学位..." 他滔滔不绝地讲着未来的计划,福瑶静静听着,心中满是骄傲。这个曾经对未来毫无规划的公子哥,如今对自己的每一步都有清晰的规划。 3. 第二天,北大实践队的五名成员抵达青石坳。带队的是林教授,队员包括三名研究生和一名本科生——让福瑶惊讶的是,那个本科生居然是苏雯! "没想到吧?"苏雯得意地眨眨眼,"我可是主动申请加入的!" 原来,在福瑶的影响下,苏雯对社会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关注城乡教育差距。"我得亲眼看看,是什么让你这么念念不忘。"她小声对福瑶说。 欢迎仪式在村委会前的空地上举行。全村老少几乎都来了,孩子们穿着节日才穿的衣服,妇女们端来自家种的瓜果。马得水作为"本地联络员",用流利的普通话向村民们介绍实践队的成员和计划。 "这小子,越来越有出息了。"林老根不知何时站到了福瑶身边,眼中满是赞赏。 福瑶点点头,目光不自觉地追随着马得水的身影。阳光下,他自信从容的样子,与初见时那个傲慢的城里少爷判若两人。 仪式结束后,实践队立刻投入工作。林教授带领研究生们走访村民,了解教育需求;苏雯负责给孩子们上美术课;福瑶和马得水则开始调试设备,准备晚上的"数字课堂"展示。 "紧张吗?"马得水一边连接电脑一边问,"第一次带队做项目。" 福瑶擦了擦额头的汗:"有你在,不紧张。" 马得水突然停下手中的活,认真地看着她:"福瑶,有件事我想了很久..."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福瑶!"林教授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县教育局的领导来了,想见见你!" 马得水的话咽了回去,冲福瑶笑笑:"去吧,这里交给我。" 4. 晚上的"数字课堂"展示空前成功。村委会前的空地上,投影仪将教学视频投在一面白墙上,上百名村民围坐观看。孩子们兴奋地指着画面中的动画角色尖叫,老人们则啧啧称奇。 "这可比我们小时候强多了!"刘老三大声感叹,"要是早有这东西,我说不定也能考上大学!" 展示结束后,实践队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吃西瓜。林教授宣布了一个好消息:北大教育学院决定将青石坳作为长期实践基地,每年派师生来开展教学活动。 "此外,"林教授继续说,"我们还将资助三名青石坳的学生到县城读初中,所有费用全包。"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福瑶惊讶地看向林教授,后者冲她眨眨眼:"这是你那份课题经费的最佳用途,不是吗?" 夜深了,人群渐渐散去。福瑶和马得水主动留下来收拾设备。月光下,两人默契地配合着,谁都不提明天实践队就要离开的事。 "福瑶,"马得水突然打破沉默,"下午我想说的是..."他深吸一口气,"等大学毕业,我们一起回青石坳教书吧。" 福瑶的手停在半空:"你认真的?" "再认真不过了。"马得水的眼睛在月光下闪闪发亮,"我学经济,可以教孩子们实用技能;你学教育,负责教学方法。我们还能把电脑教室扩大,也许有一天,青石坳能出更多大学生..." 福瑶的心像被什么温暖的东西充满。这个曾经只关心自己的城市男孩,如今却将她的梦想当成了自己的梦想。 "好。"她轻声说,伸手握住马得水的手,"一起回来。" 5. 实践队离开的那天,全村人都来送行。阿花和几个孩子哭成了泪人,拉着福瑶和苏雯的手不肯放。 "别哭,"苏雯蹲下身,擦去阿花的眼泪,"姐姐答应你,寒假还来!" 福瑶惊讶地看着这个曾经娇气的城市女孩,突然意识到,改变的不仅是马得水,还有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送走实践队,福瑶和马得水并肩走在回村的田埂上。稻浪翻滚,蝉鸣阵阵,远处传来牧童的笛声,一切都那么宁静美好。 "我们什么时候回北京?"福瑶问。 "下周吧。"马得水说,"我想多陪陪我爸,顺便把电脑教室的课程安排妥当。" 福瑶点点头。她也要趁这几天多陪陪父母,帮夜校的姐妹们规划下半年的学习内容。 路过小学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崭新的校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教室里的读书声清脆悦耳。 "知道吗,"马得水突然说,"我第一次来青石坳时,觉得这里又穷又落后,不明白你为什么非要回来。" "现在呢?" "现在我知道了,"马得水望向远方起伏的群山,"这里有你,有希望,有无限可能。" 福瑶微笑着靠在他肩上。是啊,青石坳或许永远不会有北京的高楼大厦,但这里有最纯净的星空,最朴实的笑脸,和最值得守护的未来。 6. 八月底,北大开学前夕。马得水和福瑶站在县汽车站,与送行的亲友道别。林老根和张桂香千叮咛万嘱咐,马父则拍着儿子的肩膀,眼中满是骄傲。 "去吧,"马父说,"学成回来建设家乡。" 阿花挤到前面,塞给福瑶一个小布包:"我和同学们做的,一人缝了一针。" 福瑶打开一看,是一幅刺绣,上面歪歪扭扭地绣着"福瑶姐马老师"几个字,周围环绕着大大小小的爱心。 "我们会想你们的!"阿花红着眼圈说。 班车缓缓启动,福瑶透过车窗,看着熟悉的景色渐渐远去。马得水握住她的手:"舍不得?" "有点。"福瑶轻声说,"但很快就会回来的。" 马得水从包里掏出一个笔记本:"看,我准备了新的笔记本。《未名湖边的730天》,记录我们的大学生活。" 福瑶翻开扉页,上面工整地写着:"致我们共同走过的路,和即将开启的旅程。" 窗外,阳光正好,照亮了前行的道路。福瑶知道,无论走多远,她终将回到那片群山之中。因为那里有她的根,有她爱的人,有等待被点亮的梦想。 而现在,她不再是独自前行。身边这个曾经让她厌烦的男孩,已经成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们将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回到青石坳,做那泥土里的微光,照亮更多孩子的未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大学的日子转瞬即逝。马得水和福瑶在北大的校园里,如同两颗璀璨的星星,闪耀着光芒。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努力钻研,勤奋学习,不断地汲取知识的养分,成绩斐然。 然而,他们并没有满足于仅仅在学术上取得成就。他们深知青石坳教育的落后现状,心中怀揣着改变家乡教育的梦想。于是,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适合青石坳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每一个寒暑假,当其他同学都在享受假期的悠闲时光时,马得水和福瑶却毫不犹豫地踏上回家的路途。他们的目的地只有一个——青石坳。一到家乡,他们便迫不及待地走进学校,为孩子们上课,传授新知识,开拓孩子们的视野。 除了教学,他们还关注着学校的硬件设施。电脑教室的设备已经有些陈旧,无法满足孩子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需求。于是,马得水和福瑶决定利用自己的积蓄,为电脑教室更新设备。他们四处奔波,选购最适合孩子们的电脑和相关软件,让孩子们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科技知识。 在马得水和福瑶的努力下,青石坳的孩子们渐渐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而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喜欢疯丫头成长记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疯丫头成长记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