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156章 冰雹行动

第156章 冰雹行动(1 / 1)

上一回我们说到,美军吸取了塔拉瓦的血腥教训,在马绍尔群岛的夸贾林,上演了一场堪称完美的、教科书式的两栖登陆战。他们以极小的代价,攻克了日军的重镇,验证了一套全新的、高效的“工业化”作战体系。然而,就在“燧发枪行动”还在进行之时,尼米兹将军的另一记、也是更狠的一记重拳,已经悄然挥出。因为他知道,要真正确保中太平洋的安全,光拿下马绍尔还不够,还必须摧毁那个悬在所有进攻部队头顶的、最致命的威胁——特鲁克环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特鲁克环礁就是日本南洋帝国的骄傲,也是它在浩瀚太平洋上最深的爪痕。 这片巨大的泻湖,面积足有两千多平方公里,被几十个小岛环绕,外侧是高高隆起的珊瑚礁和礁岩,像天然的石墙一样,把里面的港湾与外海隔绝开来。深阔的水道,可以容纳上百艘大型军舰进出,也让它在战前就获得了一个颇为自豪的绰号——“太平洋的直布罗陀”。 日本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接管了这里,名义上是“委任统治地”,但很快,这座遥远的珊瑚环礁被改造成一座巨大的军事要塞。海军在这里修建了修理厂、干船坞、巨大的燃油库和水上飞机基地,从上空看,整个泻湖就像一座漂浮在热带海上的钢铁城市。 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特鲁克已经不是一处普通基地,而是联合舰队真正的前线心脏。在那几年里,几乎所有日本海军的传奇舰艇都曾在这里停泊、整备、加油,准备投入下一次远征。 “大和”和“武藏”巨大的舰体曾在泻湖中缓缓驶过,航母“翔鹤”“瑞鹤”“赤城”在泊位上整装待发,战列舰群和巡洋舰群并排列队,夜晚桅杆的航行灯在黑暗的海面上闪烁,宛如一片漂浮的星河。岸边的兵工厂和仓库昼夜灯火通明,工兵和码头工人抬着一箱又一箱的弹药和补给。有人说,任何一艘来这里卸货的油轮,都像往这座要塞的巨口里倒进一滴水,转眼就消失无踪。 对美国人来说,特鲁克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它距离夏威夷不过三千多公里,是帝国海军向南洋辐射力量的枢纽,也是所有大规模反攻都必须绕过或正面解决的威胁。 在特鲁克环礁的外环岛屿上,日军修筑了多座大型机场。春岛、南鸟岛、春岛机场分工明确:有的驻扎战斗机,有的停放鱼雷机和重型轰炸机。日本的侦察机从这里起飞,飞到所罗门群岛、马绍尔群岛侦察美军动向;攻击机编队从这里出动,支援瓜达尔卡纳尔、偷袭拉包尔或截击美军航线。 在战争初期,这些机场让特鲁克像一只巨大的八爪鱼,伸出触手牢牢盘踞南洋海域。只要日本舰队还在这里,所有的反攻都要冒着被突然打击的风险。 但特鲁克不仅仅是一座军事堡垒,它还是一座巨大的仓库和集散地。泻湖里常年停泊着几十艘运输船、补给船、油轮和修理舰。那些船只一边把南洋的资源运回日本,一边把本土的燃油、弹药、食品和新兵运到前线。有人说,如果把1942—1943年日本海军在特鲁克集结过的军舰和运输船一一列出,几乎等于把整个联合舰队和海军运输部的家底全部罗列一遍。 在很多日本军官的心目中,特鲁克就是“最后的枢纽”。只要这里在,南洋的战线就还能维系,帝国的触角就不会彻底退回本土。 在山本五十六死后,联合舰队司令官由古贺峰一大将担任。 古贺峰一是日本帝国海军一位资历深厚、性格内敛的高级将领。他1885年出生于佐贺县,出身海军兵学校第34期,是同期最优秀的毕业生之一。与很多好战的军中同僚不同,古贺以谨慎、理性着称,深受“主力舰决战”传统思想影响,一向主张保存实力、重视防御。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古贺曾长期担任舰队和镇守府的重要职务,也参与了战争初期的战略制定。随着中途岛和瓜达尔卡纳尔的惨败,日本海军陷入战略颓势。1943年4月,山本五十六在所罗门群岛被美军击杀后,古贺被任命为新一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肩负起在逆境中维系海军体面的重任。 古贺峰一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在马绍尔群岛遭到攻击后,他立刻判断出,特鲁克已经不再安全。他坚定地主张:主力舰队必须立刻撤退! 他的理由很简单:“没有制空权,特鲁克不是要塞,而是坟场。”把宝贵的战列舰和航母留在这里,等于把鸡蛋放在一个随时会被砸烂的篮子里。 早在1943年底,古贺峰一就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帝国海军的战略主动权正在迅速丧失。中途岛和瓜岛的失败,使日本再也没有能力在辽阔的太平洋同时维持多个前线。美军的造船能力和航空兵力,都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增长。面对这种悬殊的国力差距,古贺认为,任何冒险的进攻都无异于自杀,唯有保存实力,才能为未来争取一线翻盘的机会。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也正是在这种判断下,1943年11月至12月,他正式指示联合舰队参谋部,拟定一套应对美军下一轮攻势的决战构想。这个计划后来被命名为“Z作战计划”,它的核心思想,是将联合舰队主力逐步撤回菲律宾和马里亚纳一线,依托岛屿防御和陆基航空兵,构筑一道纵深防线。等到美军舰队逼近时,再集中所有航母、战列舰和巡洋舰,打一场背水一战的大决战,力图重创美国的航母力量,延缓其进攻步伐。 在古贺看来,这场决战并不是寄望于彻底反败为胜,而是希望通过一次出其不意的胜利,削弱美军的攻势节奏,为本土防御赢得时间。他清楚,这可能是日本海军最后也唯一的战略选项。 就在Z计划逐步筹备的同时,吉尔吉伯特群岛的失守和美军的猛烈空袭,让特鲁克这座昔日的“不沉航母”彻底失去了作为前进基地的价值。1944年初,古贺判断:如果再不撤退,整个舰队都将被困死在特鲁克的泄湖里,连执行Z计划的机会都没有了。 然而,以第二舰队司令栗田健男中将为首的一部分激进派参谋,却坚决反对撤退。他们认为,特鲁克是帝国在中太平洋的最后支柱,一旦放弃,就等于将整个战区的主动权拱手相让。他们甚至主张,应该集结所有力量,在特鲁克与美国舰队打一场消耗战,哪怕是惨胜,也要迟滞美军的攻势。 随着美军侦察机的侦查,古贺峰一判断美军进攻很快会到来,再不撤退就晚了。他在2月初,下达了一项名为“罗号作战”的命令,核心内容就是:联合舰队主力,分批次、尽快撤离特鲁克,转移至更西边的帕劳群岛。 撤退的命令,下达得极其匆忙。 2月10日前后,包括“大和”、“武藏”号战列舰在内的联合舰队主力,连夜起锚,仓促地加满了油料,向着帕劳仓皇撤离。 这场撤退,充满了尴尬和混乱。由于时间紧迫,大量的物资、弹药、备用零件和后勤人员,都来不及装船,被遗弃在了特鲁克。更要命的是,许多因损坏、机械故障或正在维修的舰船,以及航速较慢的运输船和辅助船只,根本来不及跟随主力舰队一起撤离,只能滞留在港内,听天由命。 正是这种仓促的、不彻底的撤退,为即将到来的美国舰队,创造了一个最理想的打击时机。古贺峰一保住了他最值钱的几张牌(主力战舰),却将整个后勤系统和辅助舰队,赤裸裸地暴露在了美国人的屠刀之下。 当“猎人”悄然逼近时,“猎物”甚至还未意识到自己已经被牢牢锁定。双方在实力上的巨大差距,注定了这不会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狩猎。 执行“冰雹行动”的,是马克·米切尔中将指挥的、强大的第58特遣舰队。这支舰队,是当时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海上打击力量,代表了美国海军航空兵的巅峰。 指挥体系:依然是尼米兹在珍珠港运筹帷幄,斯普鲁恩斯(旗舰为“新泽西”号战列舰)负责第五舰队的全面指挥,而米切尔(旗舰为“约克城”号航母)则具体操刀这次空中打击。 参战兵力: 航空母舰:5艘大型舰队航母(“企业”号、“约克城”号、“埃塞克斯”号、“勇猛”号、“邦克山”号)和4艘轻型航母。 护航舰队:6艘新式的“衣阿华”级和“南达科他”级战列舰、10艘巡洋舰、28艘驱逐舰。 空中力量:总计搭载超过500架当时最先进的飞机,主要是F6F“地狱猫”战斗机、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和TBF“复仇者”式鱼雷机。 在联合舰队主力撤离后,留在特鲁克的,只是一群支离破碎的“弃子”。 海军部队:由第四舰队司令小林仁中将指挥。他手上能动的,只有几艘在之前的战斗中受了重伤、正在维修的舰船,如轻巡洋舰“香取”号和“那珂”号,以及数艘驱逐舰“舞风”号、“太刀风”号等。泄湖内,拥挤着大量的运输船、油轮和辅助船只。 航空兵力:战前,特鲁克号称部署了365架飞机。但由于物资短缺和飞行员的枯竭,到美军来袭时,真正能起飞作战的飞机,仅有约125架。 防空火力:全岛只有约40门高射炮,且没有雷达引导,基本只能进行盲目的弹幕射击。 陆上部队:约有14,000名陆海军守军,但指挥权分散,协调混乱,主要任务是守卫岛屿,对海上和空中的战斗,无能为力。 有趣的是,美军的情报,也出现了一个“误判”。他们并未完全察觉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已经撤离。因此,他们是抱着与日本舰队进行一场海上决战的准备而来的。 而古贺峰一的撤退,虽然保住了舰队的火种,却将整个特鲁克的前线后勤系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毫无防备的“仓库”,留给了美国人。 一个准备打决战的猎人,遇到的却是一群被绑住了手脚的猎物。这场狩猎,即将开始。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米切尔中将,这位航母作战的大师,为这次行动,制定了一个简洁、清晰、且极度致命的战术计划。这个计划,就是要把一场毁灭性的“冰雹”,在短短两天之内,倾泻到特鲁克头上。 “冰雹行动”的核心目标,有两个: 首要目标:彻底压制和摧毁特鲁克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其航空兵和港口设施,以保障正在进行的马绍尔群岛埃尼威托克岛的登陆行动,绝对安全。 次要(或说期望)目标:如果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在港,那么就寻机与其进行一场决战,将其一举歼灭。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米切尔设计了一个堪称教科书式的、三阶段航母打击方案: 第一阶段:制空权突袭。在17日拂晓前,派出战斗机进行第一波“扫荡”,将日军的飞机尽可能地摧毁在地面上,或在起飞的瞬间击落,以最快速度夺取制空权。 第二阶段:舰船歼灭。在夺取制空权后,航母将轮番出动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对泻湖内停泊的日军舰船,进行一波又一波的、不间断的攻击,直到将其全部击沉或重创。 第三阶段:基础设施破坏。在第二天,将攻击重点,转移到岛上的机场、跑道、机库、燃料库、弹药库和港口设施,彻底瘫痪特鲁克的战争能力。 除了白天的攻击,米切尔的计划中,还有一个极具创新性的亮点:实施航母夜间空袭。 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美军首次计划进行大规模的、由雷达引导的航母夜间鱼雷攻击。他们要利用“企业”号上训练有素的VT-10夜间鱼雷机中队,在日本人以为可以喘息的黑夜里,给予他们致命一击。 1944年2月12日,庞大的第58特混舰队,从马绍尔群岛的马朱罗环礁起航,借着恶劣天气的掩护,悄然向西,直扑特鲁克。 2月14日,美军的侦察机,冒死飞临特鲁克上空,拍下了最后的照片。照片显示,泄湖内依然有大量的舰船停泊。 米切尔和斯普鲁恩斯看着照片,下达了最后的命令:“全舰队,进入攻击部署!” 一场空中屠杀的序幕,正式拉开。 “冰雹行动”的执行过程,如同一台精密的、冷酷的杀戮机器,在48小时内,将“太平洋直布罗陀”夷为平地。 2月17日黎明:制空权的陨落 04:45,天还未亮,米切尔下令出击。72架F6F“地狱猫”战斗机,从几艘航母的甲板上呼啸而起,利用黎明前的微光,扑向了特鲁克的机场。 日出时分,美军战斗机抵达目标上空。日军的雷达,在最后时刻才发现敌机,警报声凄厉地响起。许多日本飞行员,甚至是从睡梦中被叫醒,慌乱地冲向自己的飞机。 大约30架日军“零”式战斗机,勉强起飞迎战。但在性能更优越、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地狱猫”面前,他们如同飞蛾扑火。一场短暂而激烈的空战过后,这30架飞机,连同地面上还没来得及起飞的数十架飞机,被悉数击落或摧毁。 上午10时,经过了几轮的扫荡,特鲁克的制空权,已经全面落入美军手中。 2月17日白天:泻湖内的屠杀 天空被“打扫”干净后,真正的屠杀开始了。 轮番出击:美军的航母,像一个个巨大的蜂巢,轮番释放出成群的SBD俯冲轰炸机和TBF鱼雷机。它们飞临泻湖上空,从容地选择目标,然后进行攻击。 待宰的羔羊:泻湖内的日军舰船,挤在一起,几乎没有机动的空间。它们成了固定靶,只能用自己微弱的防空炮火,进行徒劳的抵抗。 运输船“爱国丸”号,被一枚炸弹击中,引爆了船上运载的弹药和陆军士兵,引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殉爆,船上的近700人,瞬间丧生。 轻巡洋舰“那珂”号,在试图逃出泻湖时,被数枚炸弹和鱼雷命中,舰体被炸成两截,迅速沉没。 驱逐舰“舞风”号、“文月”号、“太刀风”号等,在空袭中相继被击沉或重创。整个泻湖,变成了一片燃烧的、漂浮着残骸和油污的地狱。 下午,斯普鲁恩斯上将,做出了一个极其炫耀武力的决定。他亲率舰队中的6艘战列舰、2艘重巡和数艘驱逐舰,组成一支水面打击群,绕着环礁进行“巡航”,以猎杀任何企图从泻湖水道逃跑的日军舰船。 在环礁的北口,他们正好遭遇了由轻巡洋舰“香取”号率领的一支小型逃亡舰群。 “新泽西”号和“衣阿华”号战列舰,用它们16英寸(406毫米)的巨炮,对“香取”号进行了“吊射”。“香取”号被数发炮弹命中,燃起大火,最终被彻底击沉。 另一艘驱逐舰“舞风”号,也被美军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击中,步了同伴的后尘。 只有一艘最新式的驱逐舰“野分”号,凭借其高航速,在美军的炮火中,侥幸逃脱。 2月17日夜:航母夜袭的开端 当晚,就在日本人以为可以喘口气的时候,美军的航母夜间空袭,开始了。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企业”号航母上的VT-10中队,驾驶着装备了新式雷达的TBF鱼雷机,在夜色中,对泻湖内残存的、尚在燃烧的舰船,发动了攻击。 这次夜袭,取得了惊人的战果。在25次出击中,取得了13次的命中,再次重创了多艘运输船。 这次成功的夜袭,其成果约占整个“冰雹行动”总战果的三分之一。它向日本人,也向全世界宣告:航母的攻击,已经不再受昼夜的限制。 2月18日:清扫与终结 第二天,空袭仍在继续。但攻击的重点,已经从舰船,转移到了陆地上的基础设施。 美军的轰炸机,集中攻击了岛上的机场跑道、飞机库、燃料库、弹药库和兵营。 超过17,000吨的宝贵燃料,被付之一炬,黑色的浓烟,形成了巨大的烟柱,数十公里外都清晰可见。 到18日下午,特鲁克所有有价值的军事目标,几乎都已被摧毁。第58特混舰队,在完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后,从容地转向,离开了这片死亡之海。 整个“冰雹行动”给日军带来了毁灭性的损失:两艘轻巡洋舰、“那珂”和“香取”在内的超过40艘舰艇被击沉,损失总吨位约20万吨,270架飞机在空中和地面被彻底摧毁,约4500名士兵阵亡,吨燃料以及大量武器、弹药、粮食和备用零件随着沉没的运输船一起葬身泄湖,使特鲁克在短短两天内彻底丧失了作为联合舰队后勤枢纽的功能。 与日军的惨重损失相比,美军付出的代价几乎微不足道:舰队航母“勇猛”号在撤退途中被一枚鱼雷命中,但很快修复,战列舰“衣阿华”号仅遭到岸炮轻微命中,两天行动中共损失飞机25架,人员阵亡或失踪仅40人。以这样微小的代价换取如此彻底的胜利,在战争史上都极为罕见,雄辩地证明了在正确的战略和压倒性的技术优势面前,战争的天平可以被彻底倾斜到一边。 特鲁克的瘫痪,直接导致了其南面的另一个重要基地——拉包尔,被彻底孤立。失去了来自特鲁克的增援和补给,拉包尔的十万日军,成了一群被彻底遗忘的孤军。 同时,由于特鲁克的威胁被解除,美军在马绍尔群岛埃尼威托克环礁的登陆行动,得以顺利展开,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像样的抵抗。 日本在中太平洋构建的、由吉尔伯特-马绍尔-加罗林群岛组成的防御战线,至此,全线崩溃。 特鲁克的毁灭,对日本海军来说,是一场不亚于中途岛的灾难。他们不仅损失了大量的辅助舰船,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在中太平洋唯一一个能够支持其航母和战列舰等大型舰艇作战的后勤枢纽。 这场被美国媒体称为“日本的珍珠港”的惨败,也极大地打击了日本海军的士气。连最强的“直布罗陀”都在两天内灰飞烟灭,这个事实,让所有人都感到了彻骨的寒意。 战役结束后,美军再也未对特鲁克进行过正面的进攻。岛上数万名守军,在接下来的近两年时间里,被彻底困死。他们失去了所有的补给,在饥饿、疾病和绝望中,苦苦挣扎,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战争结束了,但“冰雹行动”留下的遗产,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保存至今。 那40多艘被击沉的日本舰艇,和250多架被击落的飞机,静静地躺在特鲁克泄湖,清澈温暖的海底,构成了一个全世界规模最大、也最壮观的“沉船墓地”。 战后几十年,这里成为了全球潜水爱好者的圣地。潜水员们可以穿梭在锈迹斑斑的船舱里,看到散落在甲板上的防毒面具、完好的啤酒瓶,甚至在货仓里,还能看到成排的坦克和卡车。每一艘沉船,都是一座时间胶囊,凝固了战争最后一刻的恐怖与混乱。 特鲁克的毁灭,标志着日本在中太平洋的战略存在,已经彻底崩溃。从吉尔伯特,到马绍尔,再到加罗林,美国海军航空兵,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打通了通往日本内层防御圈的宽阔通路。 现在,尼米兹和他的舰队,已经站在了日本“绝对国防圈”真正的、也是最重要的大门前,马里亚纳群岛。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二战那些事儿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我的修仙模拟器 我的师父什么都懂亿点点 戏假成真:演癮君子这么像?查他 大明:如此贪的駙马,朕杀不得? 混沌仙途,我以无道斩天命 爆发吧,武医生 全球游戏:开局百亿灵能幣 天道神监 九域劫主 神罚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