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李孟姜抬起手腕上的镯子,触动空间里的搜索引擎,她输入: 永徽四年八月发生过什么历史事件提出 过了一会儿,搜索引擎度娘出现: 永徽四年八月,时序已近仲秋。长安城中宫墙柳色初染金意,渭水河畔的荻花却尚未抽穗。 此时距先帝太宗崩逝不过四载,新君高宗李治虽已渐稳朝纲,朝堂之上暗流仍在涌动。 八月某夜,冯翊郡(今陕西大荔)百姓忽闻天际传来裂帛般的异响。 先是一声尖锐的呼啸划破长空,紧接着十余声闷雷般的轰鸣接踵而至。 起初,人们以为是骤起的惊雷,待推开窗棂,却见西北天际一片赤红,恍若火烧云自九霄倾泻而下。 家住冯翊城南的老农张阿翁,正就着油灯修补蓑衣。 那声响惊得他手中竹篾应声而断。 他颤巍巍掀开门帘,只见天穹之上拖着长长光尾的火球划破夜幕,炽烈的红光将方圆十里照得亮如白昼。 火球拖着烈焰般的轨迹坠落,所过之处,空气仿佛都被点燃,发出令人牙酸的嘶鸣。 “天狗食月啦!” 街巷中骤然响起凄厉的哭喊。 孩童们蜷缩在父母怀中瑟瑟发抖,老人们纷纷跪在地上,朝着天际不住叩首。 城中守夜的兵卒握紧手中的戈矛,却也被这异象惊得面无人色。 待那阵惊心动魄的轰鸣渐渐平息,整个冯翊陷入诡异的死寂。 夜风掠过街巷,卷着焦糊的气息扑面而来。 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胆大的百姓才敢结伴出城查看。 行至城西三十里的荒郊,眼前景象令众人目瞪口呆——原本平整的原野上,赫然出现十八个深浅不一的大坑。 每个坑洞周围的泥土都被灼成琉璃状,散发着刺鼻的硫磺味。 坑底躺着大小不一的黑色石块,表面坑洼不平,残留着高温灼烧的痕迹。 最大的一块足有磨盘大小,棱角处仍泛着暗红的余温; 最小的不过拳头般尺寸,表面却布满蜂窝状的孔洞。这 些石块质地坚硬,敲击时发出清脆的金属声响,与寻常山石截然不同。 消息很快传入长安。 时任太史令的李淳风闻报后,当即率领钦天监官员星夜兼程赶往冯翊。 他们手持圭表、浑天仪等器具,在陨石坠落之地仔细勘察。 李淳风慢慢地蹲下身子,仿佛在对待一件极其珍贵的宝物一般,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轻轻地摩挲着陨石表面那一层光滑而又独特的熔壳。 他的眉头紧紧地皱起,似乎在沉思着什么,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开口说道:“此乃天外之物,非人间凡石可比啊。” 而在另一边,李孟姜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看着李淳风所说的话。 不知为何,这句话让她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前世的一个场景,她和哥哥宋浩然一起去鮀城天文馆参观的情景。 那时候,他们站在巨大的陨石前,被它的神秘和壮观所震撼。 宋浩然兴奋地向她介绍着关于陨石的各种知识,而她则静静地聆听着,心中充满了对宇宙的好奇和敬畏。 随行官员们将十八颗陨石逐一丈量、称重,并详细记录其坠落方位与坑洞尺寸。 他们发现,这些陨石坠落的轨迹呈扇形分布,且所有坑洞都指向西北方向的天际。 李淳风对照星图推算,认定陨石坠落当夜,正值荧惑(火星)运行至参宿附近,天象异乎寻常。 数日后,一份详细的勘察奏疏呈递至御前。 李治展开奏章,目光在"十八陨石坠于冯翊"几字上停留良久。 自登基以来,他虽已努力摆脱长孙无忌等顾命大臣的掣肘,但朝堂局势依旧错综复杂。 这样罕见的天象异变,犹如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烟花一般,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人们不禁纷纷猜测,这样的奇观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上天的警示,还是某种未知的预兆? 在朝堂之上,皇帝李治也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转头问身旁的内侍: “太史令对此有何看法?” 内侍赶忙回答道: “回陛下,李大人奏称,此乃天示异象,需广施仁政,以安民心。” 李治听后,微微颔首,表示认可。 他深知天象异变往往被视为上天对人间的一种暗示,而太史令作为朝廷中专门负责观测天象的官员,其意见自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于是,李治当即下令,将陨石图谱分发至六部,让群臣们共同议论此事。 这道旨意一下,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官员们交头接耳,对这一神秘的天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的认为这是上天对皇帝的警示,提醒他要更加关注民生: 有的则认为这是一种祥瑞之兆,预示着国家将迎来繁荣昌盛。 各种观点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喧嚣的景象。 不出所料,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是祥瑞之兆,预示着新君当有一番作为: 也有人援引《洪范》,称陨石坠落乃阴阳失序、政有缺失之象。 长孙无忌在朝会上神色凝重: “昔商纣时,陨石坠于朝歌,不久国亡。今十八陨石同落,陛下不可不察。”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李治不动声色地扫过群臣,心中暗忖: 老臣们总爱借天象说事,这分明是敲打朕不可操之过急。 就在朝堂争论不休之际,民间已将此事传得神乎其神。 有人说陨石坠落之处夜间会发出幽蓝的光芒,还有人声称在陨石上看到了奇异的纹路,似文字又似图腾。 更有甚者传言,这些陨石是天神的兵器,预示着将有大乱降临。 为平息谣言,李治下旨将三颗较大的陨石运至长安,陈列于太极殿前。 钦天监每日派人看守,同时昭告天下: "陨石乃天地造化之物,无关吉凶。朕当谨修政事,与万民同享太平。" 并命各地官员开仓放粮,赈济冯翊受灾百姓。 此事虽逐渐平息,但李淳风始终未曾停止研究。 他在钦天监的密室中,将陨石的质地、重量等数据详细记录,还尝试用各种方法分析其成分。 李孟姜知道,这些研究成果,后来被收录进李孟姜所着的《乙巳占》中,成为古代天文学研究陨石的重要资料。喜欢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