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回有些特殊,问题依旧出在胡大老爷身上。 胡大老爷这两年任主考官期间,出的题目在外引起轩然**,可到了朱元璋这儿却显得别出心裁。 这让朱元璋内心忐忑不安。 毕竟,胡大老爷成绩斐然,他这个皇帝总不能逊色太多。 于是,好胜心强的朱元璋决定立刻召胡大老爷前来商议。 这样一来,自己岂不是就能找到灵感? 趁胡大老爷未到,朱元璋一边思索,一边随意翻开一份奏章阅读。 身为工作狂的他,根本闲不住,哪怕稍有空闲,也必须找点事情做,否则心中空虚。 但刚打开奏章,他就看到一封让他极为不满的奏报。 内容提到,沿海地区有商人从事海上贸易,遭官府抓捕,被判斩首。 按照大明律例,此类**案件,必须上报刑部及皇帝审批核准。 并不是说县太爷一声令下就能让人家破人亡。 地方上总有办法无声无息地解决问题,破家的府尹,灭门的县令,绝非戏言。 朱元璋平时对这类事情的核准相当慎重,毕竟明朝缺人口,能不死人的就尽量不死。 但这次看到奏折,他几乎没有犹豫就批准了,因为他对商人极为厌恶,认为他们不事生产,斤斤计较,不该存在。 尤其是胆敢违禁从事海外贸易的人,更是罪无可赦。 就在这个时候,胡大老爷来访。 胡大老爷并非初次入宫,行礼完毕后,他大大咧咧地靠近朱元璋。 察觉到皇帝今天神色有异,胡大老爷心中一惊。 糟了,老朱今天心情不好?是谁又惹他生气了? 竟然敢触怒朱元璋,真是胆大包天。 胡大老爷心里盘算,这要是自己也牵连进去,那可就冤枉了。 所以,他装作没看见朱元璋的表情,尽量保持低调。 他只希望等皇帝冷静下来再说。 可偏偏事与愿违,朱元璋一眼就看到了缩在一旁试图躲藏的胡大老爷。 朱元璋哭笑不得,这徐达是在搞什么名堂呢? 我有那么可怕吗? 他觉得对这些老兄弟们还算不错。 当然,这句话他没说出口,否则胡大老爷恐怕会当场气炸。 好啊! 实在太好了! 不仅让人家满门被灭,还要大范围牵连,只要有一点关联,就得死。 不过既然已经找到胡大老爷了,朱元璋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重要的谋士。 于是立刻问道: “惟庸,我们不是早就下了禁海令吗?这是为了让沿海百姓免受海盗侵扰。 ” “为何那些商人如此大胆?” “他们看不到我的良苦用心,只顾自身利益,无视禁海令,在海上做生意!” “这些人该不该杀?” 朱元璋越说越生气,最后猛地一拍桌子。 显然愤怒到了极点。 然而看到朱元璋发怒后,胡大老爷反而镇定许多。 哦,原来是关于禁海令的事啊。 如果是这件事的话,那就跟我无关了。 我怎么会和禁海令扯上关系呢! 既然与我没关系,那这件事就有必要仔细探讨一下了。 不得不说,老朱这个人有时思维和视野确实太狭隘了。 这也没办法,出身低微,见识不足,无法从更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过没关系,你不明白,我明白啊。 老朱,好好观察,好好学习,胡大老爷来教你了。 ------------ 胡大老爷原本准备站出来条理清晰地说明一切。 朱元璋怒气未消的脸让胡大人心里一紧。 这老家伙心情好时确实平易近人,但一旦触碰到他的敏感点,后果不堪设想。 胡大人连忙转移话题,说起最近商人们无视禁海令的事情。 他承认朱元璋的出发点没错,禁海是为了保护农业,毕竟在皇帝眼里,土地比海洋重要得多。 海洋不仅无利可图,还容易滋生海盗。 与其投入资源管理,不如干脆禁止,省事又安全。 再好的初衷,也无法掩盖“一刀切”政策过于僵化、目光短浅的问题。 大明因禁海而自我封闭,断绝了向外扩张与掠夺的路径。 反之,缺乏外来财富与人口流入,使得国内土地兼并愈加严重。 在没有新财路出现时,土地自然成为最重要的资产,哪位官员愿意轻易放手? 若非为了特权与利益,谁愿担任明朝官员? 禁海不仅使国库失去关税这一重要收入来源,还让海贸的巨大利润落入沿海富商豪族之手。 他们利用禁海政策阻止他人下海经商,自己却垄断商路获利颇丰。 这实际上是将本应归国库的收入转入私人腰包。 更糟糕的是,禁海政策让明朝水军形同虚设,倭寇在中后期更是肆无忌惮。 当时的倭寇已不只是猖獗,大量浪人在日本岛难以立足,稍有胆量便敢来大明冒险。 只要有船只突破海洋阻隔,面对几乎不存在的海防和**的地方卫所,他们简直如入无人之境。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更令人愤慨的是,即便到了这种地步,仍有不少本土商人不但不出资出力防御,还积极配合倭寇活动。 在明朝中后期倭寇最为猖獗之时,至少一半所谓的倭寇,实则是大明某些海盗和商贾势力派人伪装的。 可以说,那时的大明在海上已完全不设防。 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这个星球上的资源、土地、粮食等一切财富,就这样被欧洲强盗近乎白捡般掠走。 然而在这个时代,若论国家实力,大明才是最强的啊。 大明在人口、粮食储备以及军事等方面均处于劣势。 尽管是最强盛的国家,却因统治者目光短浅,将各类资源拱手相让,还给予对手数百年安稳发展的时机,最终丧失世界主导权,这是何其悲哀之事,更是令人痛心之举。 听完胡大老爷的话,朱元璋脸上刚消散的怒意又浮现出来。 胡大老爷舔舔嘴唇,随即说道:“虽然这些商人罪无可赦,但禁海令从臣的角度看,仍有不足之处。 ” 朱元璋闻言愣住了。 他本以为胡大老爷会认同他的决策,没想到转而批评禁海令有问题。 胡大老爷一向行事诙谐,但在大事上从不让朱元璋失望。 即便朱元璋对此不满,仍冷静回应:“那你具体讲讲,咱们一起研究研究。 ” 胡惟庸见朱元璋并未发怒,松了一口气。 只要还能沟通,就有机会说服他。 胡大老爷擅长言辞交锋。 他调整神色,严肃地说:“首先,禁海令会阻碍经济发展。 陛下要知道,经济不仅仅关乎商人的盈利。 ”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当地的税收收入、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整体发展息息相关。 我来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比如某个地方以制作瓷器闻名。 这里的人不仅可以在工坊打工增加收入,还能按时缴纳税收。 而那些做瓷器生意的商人,一旦赚到钱,就会继续投资,修建更多的工坊,雇佣更多的人。 这样下去,这个地方的经济自然就发展起来了。 ------------ 胡大老爷对“经济”这一概念的阐述让朱元璋听后陷入深思,片刻后他缓缓点头表示认可。 如今的大明,商税几乎形同虚设。 但一个地方是否繁荣,差距却是巨大的。 毕竟,百姓富足,才能多生孩子,缴纳更多的人头税。 尽管朝廷设定的商税不高,但许多有实力的商人早已找到避税的方法。 没错,即使大明现有的这点微不足道的商税,他们也毫不在意。 他们会采取各种方式分散收入,直至完全规避。 然而,无论如何,一个地方经济若能发展起来,对官府和百姓都有莫大的好处。 不说别的,就是让普通百姓做些小生意,生活也会改善很多。 更不用提地方富裕后,官府也能多出一些银钱用于修缮水利、清理沟渠。 想到这里,朱元璋觉得这番话确实有道理。 看到朱元璋表情逐渐放松,胡大老爷也暗暗松了一口气。 嗯,能听进去就好。 生怕像颗炮仗一样一点就炸,那样就没得谈了。 得赶紧走人,多待一秒都觉得是对生命不敬。 但现在嘛! 胡大人倒不介意给朱元璋上一课。 “陛下,经济问题还得换个角度思考。 ” “您之前批准的那份奏折提到,商人们垂涎海上贸易的巨大利润,不惜违法冒险。 ” “这当然是无视朝廷法规的行为。 ” “但换个思路,是不是说明海上贸易收益丰厚,才让人趋之若鹜?” “要是规范管理,高额征税,是不是能让百姓日子好过些,国库也充盈不少?” “既然您觉得商人的贪念压根吓不住,那这些商人不管禁令如何都会干下去吧?” “与其让他们暗地里积累巨额财富,还拖累官员,为何不让朝廷公开征税?” 朱元璋听后来了兴趣。 他就是喜欢给自家捞钱,这感觉太爽了! 胡大人的话说到了点子上——海贸根本禁不了,那为何不征重税呢? 不得不说,胡大人确实懂朱元璋,这个建议正好戳中他的心思。 不过,胡大人不会细说具体方案。 毕竟提了就得担责,让朱元璋自己琢磨去。 他只负责**,不负责后面的苦活。 “再者,陛下,禁海政策本质上就是闭关锁国。 ” “陛下,臣认为闭关锁国通常是弱国的做法。 ” “因为国家实力不足,才需要通过闭关锁国来防范外敌侵扰。 ” “我大明虽定鼎中原不久,然乃上国正统,国力蒸蒸日上,岂能惧他人?”朱元璋听罢,脸色骤沉,语气不悦:“惟庸,此激将之法太过浅显,休要妄图动摇朕心。 ” 胡大人坦然一笑,毫不羞涩:“陛下明察秋毫,实乃智者所为。 ” “陛下果然洞悉一切。 ” “然臣以为,我大明若一味闭关锁国,恐终将吃亏。 ” “一旦禁海,非但无法掠夺邻国矿产与粮食物资,更失却获取先进技术的机会。 ”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或许此时番邦已孕育出旷世奇才,我等却无缘得见。 ” “若有这般聪慧之人,我大明或可在军备、民生器械乃至学术技艺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 “然而如今闭关锁国,岂非错失良机?甚是可惜。 ” 朱元璋陷入沉思。 不得不承认,胡大人一番话让他有所触动。 胡大人并未以空泛的大道理或虚浮之词打动他,而是直击核心利益。 将利弊摊开于眼前,任由朱元璋权衡。 顺着胡大人的思路,朱元璋越想越觉得其言句句在理。 实则,胡大人内心悲戚。喜欢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