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后,惨叫刺耳。 众人屏息凝神,气氛冰冷至极。 文武百官皆心惊胆战,尤其刚才劝谏的几位大臣,冷汗湿透衣衫,忐忑不安。 老朱随即转向另一名刚发言的官员,语气阴沉:“你说人心不服,是在威胁朕吗?” 你以为我们会因这些话动摇,变得犹豫不决、妥协退让? 错!这种利用舆论压力的手段或许对两宋那些软弱无能的君主有效,但对我们毫无作用! 说到这里,朱元璋冷哼一声,挥手示意道: “跟刚才那个不知死活的人一样,拉出去,杖责五十!“ “陛下饶命啊!是臣失言,请陛下原谅!“ 那位官员吓得瘫倒在地,哭喊求饶。 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锦衣卫立刻上前将其拖走。 随后,朱元璋的目光转向最后几位为李善长求情的官员,冷笑一声: “你们以为我不知道你们的底细?与李善长的关系,背着我做的那些事,我都查得明明白白。 本不想追究,但你们偏要跳出来,很好!既然你们这么看重李善长,那就陪他一起去吧,也好有个伴!“ 说罢,在这几个出身淮西集团的官员惊恐的眼神中,朱元璋随口吩咐道: “拉下去,全部赐死,满门抄斩!“ 话音未落,几名锦衣卫迅速行动,冲上前去。 这几个官员早已吓得尿裤子,就这样被拖了下去。 转瞬间,刚才还出言劝谏的官员们,有的遭受杖刑,有的则被满门抄斩。 如此果断的杀戮,令在场的所有文武大臣惊恐万分,胆战心寒。 他们再次见识到了那个从不手软、独断专行的洪武帝。 面对皇权的威严,谁敢违抗! 就在此时,远处突然传来几声凄厉的惨叫。 随即,刚才执行刑罚的锦衣卫疾步上前禀报: “启禀陛下,两位大人禁受不住,已然亡故。” “死了便死了,让他们家人前来收殓安葬便是。” 老朱冷淡回应。 *一怒之下,伏尸百万! 区区两条人命算得了什么! 在场文武百官无不心惊胆战,大气都不敢出。 先赐死李善长,后又屠戮群臣! 陛下如今已是杀意滔天,纵使留下骂名,亦毫无动摇。 谁还能多言?连太子朱标也露出不忍之色,却也只能叹息摇头。 他的父皇一旦决心已定,无人能阻。 淮西武将如蓝玉、傅友德等人心中忐忑,不知是否该发声。 若贸然开口,恐怕非但无益,还会触怒龙颜,旧日情谊皆成虚妄。 就在众人不安之际,老朱忽然想到什么,目光骤然凌厉扫视众人,质问: “哦,对了,朕记得你们与李善长交情匪浅。 现在,可有什么要说的?” 话音未落,一股肃杀之气弥漫开来,仿若洪水决堤,直逼蓝玉等人。 今日,他要借李善长之死,彻底扫除朱政任征倭主帅的阻碍。 无论是文臣还是淮西功臣,他都不容情! 谁敢异议,必杀无赦! 为子谋定,即便背上昏君之名,又有何妨? 话音刚落,朱标急切地朝蓝玉、傅友德等人使眼色,示意他们噤声。 愿他们莫要一时糊涂,硬闯绝路。 蓝玉、傅友德等人面对朱元璋的威压,只觉头皮发紧,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他们并非愚蠢之人,朱元璋的杀意已显而易见。 在此情形下,还能说什么?又敢说什么? 好在朱元璋的话语间并未有牵连他们的意图,这令他们略感宽慰。 加上朱标的暗示,他们只能无奈地交换一个眼神,默默为李善长默哀后, 齐声恭敬答道: “末将等,唯上命是从!” ... 见此情景,朱元璋眼中杀意渐消。 他对蓝玉、傅友德等人暂时并无动手之意。 一则李善长已死,这些人犹如散沙,构不成太大威胁; 二则也需顾及朱标的立场,毕竟这些人是其掌控军权的重要助手。 只要他们不妨碍朱标的道路,朱元璋仍愿念及旧情。 于是冷哼一声,不再理会蓝玉等人,转而环顾四周,缓缓说道: “李善长之事到此为止。 言归正传,说说征伐倭寇的人选! 朕属意骠骑大将军朱政为主帅,诸位意下如何?” 第132章:赐天子剑,可先斩后奏,朱元璋终于摊牌了,朱标满怀期待! 听到这话,朱标和众文武官员皆暗自腹诽。 您已如此决断,杀得人头落地,血流成河! 就连韩国公李善长这样的重臣都牺牲了! 还有谁敢异议? 众人互望一眼,随即齐声恭敬回答: “陛下英明,臣等唯陛下之命是从!” “好!” 朱元璋满意地颔首,随即目光一凛,沉声喝道: “骠骑大将军朱政听令!” 声音刚落,一直默默伫立、静观其变的朱政立即挺身而出。 “末将在!”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此刻的朱元璋已没了先前的冷峻,笑意悄然浮现。 他慈祥地看着英姿勃发的朱政,缓缓说道: “着骠骑大将军朱政为此次征倭之统率,赐天子剑,统率三军,持节东征,代天讨伐! 灭倭国,毁其宗庙,惩其**,显我国威! 此外,此次东征所需粮草器械等事务,均由朱政全权操办! 各部将吏须全力协助,若有违抗或怠慢者,骠骑大将军朱政可依天子剑先斩后奏,自行处置!” “末将领旨,定不负圣望,一举成功!” 朱政神情庄重,上前叩谢皇恩。 内心更是感慨万千。 他深知,老朱为任命自己统率此次东征,不惜以赐死李善长这种巨大代价铺路。 这背后承载了多少隐忍与牺牲啊! 要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中,老朱只是因身体抱恙,担心时日无多,才不得不痛下杀手。 即便如此,事后多年仍有无数争议,甚至有人上疏鸣冤。 甚至后来被誉为贤才的解缙, 也撰写了一份《论韩国公冤事状》,为李善长鸣不平。 从那以后,每一代都有人因这件事指责朱元璋是暴君。 可见朱元璋在文人心中的形象已经恶劣到何种地步。 然而如今,正是为了他,才不得不赐死李善长。 这份深厚的关爱之情,虽非亲生祖孙,却胜似亲人。 想到这里,朱政暗下决心。 待这次征伐倭寇取得胜利,达成卫青、霍去病般的功业之后, 他也算完成了在大明的一大心愿。 那时,他将不再四处奔波, 而是留在应天府陪伴朱元璋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毕竟朱元璋的晚年令人感慨万千。 “行了,把这些土豆运回去,看好,别损毁任何一个。 另外刚才交代的事,相关人员回去马上办理。 全力配合骠骑大将军,违者严惩!” 事情处理完毕,朱元璋没有多留,挥了挥手示意。 他又捶了捶老腰,摇头道: “好了,回去吧,**,有点累。 干点农活就这样,真是老了,不行喽!” 说完,他招手让朱政跟随,一同返回皇宫。 看到这一幕,在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他们并非不敬,实在是今日之事太过惊悚。 连李善长这样的人都说杀就杀了, 更何况他们呢? 可以说,借由李善长和那些牵连的人, 他们更加明白了朱元璋的强势与不可抗拒。 想到这里,在场的文官们顿时豁然开朗。 看来往后必须加倍谨慎,切勿轻举妄动。 但今日之事一旦传出,恐怕会引起不小的风波。 众人不禁暗自叹息,对征倭事务丝毫不敢懈怠。 看来无论如何都要全力支持朱政才行,否则下一个可能就是自己。 傅友德、蓝玉等人同样感到劫后余生,相视苦笑。 皇上对朱政的宠爱实在令人难以预料,甚至有触犯忌讳之嫌。 连李善长这样的元老都被处置,真是让人措手不及。 他们明白征倭之事已无望参与,未来或许只能尽量避开朱政。 然而心中却始终忐忑不安,不知这只是针对李善长,还是波及自身。 众人决定找太子朱标询问究竟。 于是各自散去,回到衙门继续工作。 朱元璋返回皇宫后,与朱政分别,独自前往谨身殿处理公务。 刚坐下不久,朱标便匆匆赶来,开门见山地问: “父皇,您究竟想做什么? 韩国公功劳显赫,不仅为朝廷立下大功,还曾教导过我。” 岂可如此轻易便下旨赐死? 即便他言辞确有不当,冒犯了父皇,但这等处置未免太过苛刻。 此举会让天下人,乃至后世如何看待父皇?如何看待我们朱家? 今日若无个说法,我绝不会善罢甘休! “我这是为你好!” 朱元璋听闻朱标质问,心中愈发恼怒。 脸色阴沉地站起,目光如炬地喝道: “既有先例,必有后续;既有先例,必会重演。 那李善长胆敢与我作对,次日还自恃功高,对你更不会有所顾忌。 到那时,你又该如何应对? 你这般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能制得住他吗?” 说着,朱元璋起身负手而立,冷笑一声: “别看他平日毕恭毕敬,装作忠臣良相的模样。 实则我早已洞悉,他比胡惟庸更为狡诈! 我杀胡惟庸,不过是想借此废黜某位大臣罢了,并非真的惧怕胡惟庸。 他尚不足以威胁我朱家基业,但李善长却不然! 他所图谋的是重现两宋时期士大夫的地位。 欲使韩氏家族成为如魏晋南北朝般的门阀势力。” “我看得分明,自古以来,这天下从非皇帝随心所欲便可掌控! 前元且不论,前宋号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世家操控朝廷,垄断典籍。 百姓只能任人宰割,毫无出路。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唯有寒门还有些许希望。 可那所谓的寒门,其实也多出身显赫之家,并非普通平民。 如今,李善长意欲效仿那些已被北元铁蹄踏平的世家, 与我朱家争夺这大明江山的主导权,你知道吗?” 朱元璋怒斥道:“这等居心叵测之人,怎能容他存世?必除之而后快!今日那些为他求情的人,口口声声说什么刑不上大夫,分明心怀叵测。 以为我不知?他们不死心,但我越是看到他们求情,就越要杀。 连这些求情者,我也要一并清除!我要让天下皆知,我大明是与百姓共享天下,而非与士大夫共享!不要被那些文官们的闲言碎语迷惑,说什么非议,说什么历史评判。 他们除了动动嘴皮子,还能怎样?我根本不在乎。 即便他们在背后议论,也是在我死后才敢放肆!我尚在,谁敢妄动?即便我离去,又如何?怎会顾及身后事!” 朱标不解地追问:“即便父皇执意处死李善长,也不必这般激烈。 若无正当理由便诛杀重臣,这不是明君应有的作为。 况且,纵使李善长心怀异志,对朱家江山有威胁,孩儿自信有能力应对。 难道父皇不信我的能力吗?” 朱元璋目光坚定,语气坚决:“非不信你,而是这等人罪行深重,只有由我来处置。 他曾是你恩师,若留待日后,不仅是开国功臣,更是两朝元老。 若交由你对付,必将耗费你诸多精力,背负莫须有的指责。 这一切的负担,我都不能留给你们。 在我离世前,必须将所有阻碍大明江山的隐患尽数清除,让你得以安心继位,毫无后顾之忧。” 帝王需有担当,若因惧怕错误而退缩,将难题推给后人,则非合格之君王。 况朱元璋这般人物,更应如此。 听闻此言,朱标神情微动,继而陷入沉思。 良久后,他目光闪烁,摇头说道:“父皇苦心,儿臣明白。 但儿臣仍有疑虑。 父皇处决李善长,即便无错,是否必要如此急切?李善长年事已高,恐不久于世。 父皇龙体康健,本可从容布局,却偏要急于行事,这背后怕不止是为了替儿臣扫除障碍。” 朱标语气稍顿,抬眼直视朱元璋,缓缓问道:“敢问父皇,此举是否为麟儿所谋?” 朱元璋闻言面色微变,轻咳一声,坦然承认:“不错,虽有其他办法,但耗时太久,我已无耐心等待。 麟儿即将出征,我必须在此之前清除隐患。 一旦李善长等人从中作梗,耽误麟儿征讨倭寇的大业,后果不堪设想。 这是我不愿看到的,即便牺牲蓝玉、傅友德等人,我也绝不会犹豫。” 此话一出,满朝震惊。喜欢大明皇孙:开局教朱元璋当皇帝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皇孙:开局教朱元璋当皇帝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