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这样可不行,这不是强盗行径吗?” “朕在自己屋里拿东西,算什么强盗?这叫拿,不叫抢。” 看着眼前这位朱元璋,韩成对他的厚脸皮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愧是讨过饭、干过大事业的人,脸皮就是厚。 “明天做吧,今天是中秋,总该歇息一天。” 听到这话,朱元璋有点不悦, 中秋又怎样?他这个皇帝还不得休息呢! 自己也没闲着。 这小子怎的比自己这个皇帝还懒? 不过,今天不制香皂是韩成的底线,绝不能妥协。 见韩成今日执意不做,朱元璋也只能暂时退一步。 当晚,无论如何都不会去寻访胡充妃了,改往定妃处安歇,定妃虽不及胡充妃那般狂放…… 宁国公主悄然而至,又悄然而归。 初来时,心中满是忧虑,唯恐父皇再度迁怒韩成。 离去时,思绪翻涌,只觉脑海一片混乱。 心中唯有宁静二字可求…… …… “你跟我说说标儿的事情。” ------------ “你跟我说说标儿的事情。” 朱元璋在确认韩成明日便会开始制作香皂后,心满意足地准备告辞。 不料,刚行至半途,却又回头看着韩成,抛出这么一句。 原本韩成还颇为喜悦,以为终于能送走这位皇帝了。 接下来便打算思索如何进一步接近皇帝的女儿。 却不曾想,朱元璋竟突然提及此事! “陛下为何此刻问起太子?” 韩成实在不愿让朱元璋就此纠缠下去。 此事若说出口,恐怕朱元璋难以承受,今夜中秋佳节,怕是再无欢愉。 上次借着他对永乐的误解,成功避开了此话题,至少短期内不会被反复提起。 谁知不过数日,朱元璋又旧话重提。 “只是忽然想起,想问问罢了。” 朱元璋确实是一时兴起。 本未打算今日询问,临行前却突然忆及妹妹生前的叮嘱。 同时,也想起标儿对建州女真的处理方式。 这让他对自己悉心栽培的继承人愈发满意。 他很想通过韩成了解,未来标儿登基后究竟有何作为,成就几何。 他渴望知晓标儿在史册上留下怎样的声名。 对于标儿的历史声名,以及所做之事,朱元璋比关心自己还要上心。 他确信,标儿登基后必将有所建树! 力超先祖! 或许将来,史书会将他与他的标儿并称“洪乐之治”,就像文景之治那样被人铭记。 “陛下,这事容后再议如何?”韩成看着朱元璋说道。 朱元璋疑惑:“为何?” 自然是因为韩成想弄些食材,假装精心制作月饼,再将系统赠送的月饼转送给自己的女儿,好对她展开追求。当然,这些心思韩成绝不会明说。 他说道:“如今太子殿下那边事务繁杂,不是片刻能讲完的。 今日中秋,还有很多事要处理……” “难道有什么事比咱们标儿的事更重要吗?”朱元璋有些不满。 韩成答道:“确实有,我打算做些月饼尝尝。” 朱元璋一脸疑惑。 这就是你口中重要的事? 比说标儿的事还要紧? 哪怕朱元璋已渐渐习惯韩成的不靠谱,此刻听他说出这话,也是一时无语。 只觉满心错愕,甚至有揍人的冲动。 “月饼这种东西,得专人来制才好,不然味道定然不佳。 宫中每年都有人专司此事,待晚上我会让人为你送来一些便是。 你何必费这个神。 既麻烦又难吃,不过是浪费粮食罢了……” “你怎么就知道我做的月饼一定不好吃,是浪费食物?” 韩成不愿多谈朱标之事,便扯到月饼上,试图转移话题。 “技艺各有专长,外行看内行如同隔山。这点浅显的道理我还是懂的。 一个人不可能样样精通,更别提许多事都精通了。 能在一件事上达到精通已是不易,在几件事上精通更是难得。 你擅长编故事,木工勉强过得去,还能治肺痨,这就很不错了,又怎会懂得做饭做月饼? 就算会,也不过是勉勉强强做出月饼,离美味还差得很远……” 朱元璋边说边开始自我吹嘘:“这也是我设立户籍制度,将人分为民户、军户、匠户,且在民籍中细分儒、医、阴阳等户籍的深意所在!” 有了这一套户籍体系,就能让每个人专注于一门手艺或职业,如此一来,他们在这方面的才能自然能大幅进步。这不仅有助于社会的稳定,还能提高办事效率。俗话说得好,家传手艺总胜他人三分。这些人从小耳濡目染,跟着长辈学习,技艺自然娴熟。长辈也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从而让他们掌握精湛的技艺。将来谋生立业、养家糊口根本不成问题。就好比我们的军户制,能让大明始终有足够的兵力,不必担心兵员短缺。军户有自己的田地耕种,既解决了粮食供应,又替朝廷节省了军费开支。军户的父辈也会将自己的战场经验悉数传授给孩子,毫无隐瞒。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军户制下,这些军户上阵杀敌时,往往比普通士兵更英勇。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朱元璋越说越起劲,对自己的户籍制度颇为自得。韩成见状,嘴角微微抽动。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回应。 老朱的想法虽好,却苦了许多后人。韩成实在听不下去,便出言打断道:“陛下难道没考虑过,有些人不想继承父辈的职业?他们可能想尝试其他行业呢?您这样规定,等于把匠户的后代永远束缚在匠户身份,民户的后代也只能世代为民,无法改变,这岂不是断绝了很多人的选择?” 朱元璋正说得兴起,被韩成打断,心中颇感不悦。若换了别人,恐怕早就动怒了。但碍于韩成的身份,他只是皱眉说道:“不想继承父业的人终究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渴望安稳的生活和温饱。我的户籍制度正是为了保障多数人的基本生活。我明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只要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即可。” 韩成点点头:“您的想法的确很好。毕竟人多意见杂,很难做到人人称心。” 任何决策,要想让所有人都满意,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兼顾多数人的需求。 大明的百姓多数倾向于平静的生活…… “但是,如果他们渴望的那种平静生活根本无法实现,还受到户籍制度的束缚,无法从事其他工作呢?” 朱元璋听后,怔了一下,摇头说道: “绝无可能!我的这项政策非常稳固。 绝不会出现许多人想要改变户籍去谋生的情况。” “真的吗?” 韩成反问道。 “那我就跟陛下讲讲你这套户籍制度造成的负面影响,就说军户吧……” ------------ 朱元璋坐在那里,看着对面同样坐着的韩成,等待他继续开口。 他心中积压着一股不服气。 就是不信,自己和诸多大臣在前朝基础上精心制定的制度,会如此不堪。 真会让后代陷入那么恶劣的局面! 祖训被后代蛀虫钻得千疮百孔也就罢了。 这户籍制度绝不是那么容易被钻漏洞的! 他很快又仔细思量了一番,也没想到后世人能有什么办法,把他的户籍制度弄得破绽百出! 即便有漏洞,也一定有限度。 绝不会像祖训那样被钻得面目全非! 至少绝不会像韩成此刻表现得这么严重。 韩成说道:“军户制度最初确实很好用。 为朝廷节省了不少钱。 极大程度上解决了粮食问题。 但后来就变了味儿。 卫所的土地,被大量买卖,通过各种手段侵吞。 致使许多军户无地可耕。 同时,各卫所的领导们也肆意压榨军户,使众多军户沦为他们的私人奴仆。 生杀大权尽在他们手中。 而由于军户的限制,这些失去土地的军户又无法另谋生路。 所以,他们的悲惨处境可想而知。 到后来,更是出现了大量逃户。” 军户本是肩负守护大明江山重任之人,却被苛政逼得走投无路,有的沦为流民,有的甚至啸聚山林……”韩成的话像一盆冷水泼在朱元璋头上,将他先前的自负彻底击碎。 洪武大帝向来不容半点瑕疵,闻言立刻勃然大怒。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他们竟敢如此? 这些军户、将士,都是为了保家卫国啊! 若无强兵劲旅,大明岂能安享太平? 若失去了这么多将士,一旦外敌来犯,百姓必遭涂炭! 这些人怎可如此短视?怎能如此妄为?” 朱元璋的声音冰冷刺骨,胸膛剧烈起伏。平日里,他若要掩饰情绪,总能做得滴水不漏。比如与李善长斗法后,尽管心中仍有不满,却依旧装作若无其事,让对方放松警惕。 不过这种时候毕竟罕见,他更多时候还是率性而为:高兴便笑,愤怒则骂,骂完不解气还要杀人泄愤。 但在韩成面前,朱元璋显然无需隐藏本性。看着之前还信心满满夸耀自己户籍制度的朱元璋,如今已被气得拍桌大骂,韩成只觉畅快无比。 “陛下以为他们真不敢?世上何事不可为? 您虽为开国之君,已立下诸多规矩,用尽手段惩治刁民。 即便剥皮实草也试过,可这大明就没有刁民了吗? 当然还有,而且不在少数。喜欢大明:洪武帝的崩溃瞬间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洪武帝的崩溃瞬间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