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并未草率的应允,而是让刘肇基起身,自己则在议事厅内皱眉沉思,仿佛是在做最后的考量。 他心里十分清楚,一旦开城必是一场血战,且就兵力而言,他并不占优势。 原本他还想着,等待卢象升的援军到来,里应外合,便可解锦州之围。 半个月过去了,左等右等昨天他收到宣府的飞鸽传书,派往锦州城的援军遭遇皇太极伏击。 吴三桂当时就明白,皇太极很明显是在围点打援,以卢都督之睿智,定不会再增派援军。 没办法,战争就是如此,也就是说,短时间内可能不会有援军了。 而巷战虽然可以依托城内地形提前布局防御,也可通过城墙居高临下防守,但难以避免的是城内百姓的安危。 况且,一旦城破士气也会大幅下滑。 最关键的是,最近一年多以来,朝廷多次派遣礼部官员来军营,做那什么爱国主义宣传,其中最关键的几条里,就有保家卫国、为国为民的。 而这些举措都是在当今兵马大元帅的指示下进行的,结合大元帅这几年的一系列举措,不难看出,大元帅对百姓是十分看重的。 不行,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以牺牲百姓来换取战机,吴三桂停下了逡巡的脚步,似乎下定了某种决心。 吴三桂环视了一圈周围的将领道: “众将听令,刘肇基领兵八千走西门,曹堃领一万走东门,以破坏敌方炮兵阵地为目标,一旦得逞,不得恋战,火速回城!” 刘肇基和曹堃闻言皆伏身领命。 只要破坏掉多尔衮的那些重炮,只凭八旗兵肉身攻城,锦州目前的物资补给还能支撑很久,且援军随时可能抵达。 军令自然是没什么问题的,只是刘肇基略有不解的道:“大人何以不安排卑职由北门发起进攻呢?” 毕竟北门才是距离敌营最近的,当然,受到的攻击自然也是最凶猛的。 但只要能尽快遏制住敌方的火炮,保住锦州城的城墙安危,再大的牺牲也是值得的。 刘肇基不认为吴三桂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在他的印象里,吴三桂虽然比他年轻,但在战术上却是十分高明的。 “北门,由本官亲自带队迎敌。”吴三桂十分平静的道。 “什么?您为关宁锦提督总兵,怎可轻易犯险?” “大人万万不可呀!” 刘肇基和曹堃大惊失色,赶紧出言劝阻。 “锦州城乃是关宁锦防线最重要的一环,若是此前,上下将士缺衣少食,我等尚且有些怨言。 可是如今,朝廷不曾苛待我等,粮草兵甲充盈,就连战马都多了数千匹,我等怎能不尽心尽力? 若锦州有失,朝廷饶不得我,我那舅父也饶不得我,我吴三桂自己也饶不过自己。 诸位同仁不必再劝,锦州存,则我吴三桂生。” 说罢,吴三桂便奔着自己的直属军营而去。 刘肇基与曹堃对视一眼,皆从眼中看出决绝。 自大元帅当军政之日起,大明王朝就再也未曾丢失过一寸土地。 这个头,决不能从他们这儿起。 三刻钟后,锦州城东门和西门的条石已被清理完毕,只待一声令下,便可打开城门迎敌。 而首当其冲的北门,正在清理条石的将士已然可以看到城外的敌军。 吴三桂披甲上马,他的身后是关宁军曾经的王牌——关宁铁骑,再之后是数千的步军。 辽兵与八旗的恩怨自不必说,吴三桂甚至都不用动员,每个士兵脸上都毫无惧色。 但吴三桂心里十分清楚,如今大清国迫切的需要一场胜利来提振士气,多尔衮绝不会轻易放弃。 城门一开,便会是一场血战,虽然己方的士气尚可,但毕竟兵力不如多尔衮,倘若没有援军,孰胜孰负尚未可知。 即便乐观一点,真的能破坏掉多尔衮的那些火炮,己方的战损也绝不会低。 这时,一个部将跑过来打断了吴三桂的思绪: “将军大人,北门已经清理完毕,请将军大人下令!” 慈不掌兵,吴三桂最后望了一眼那些跟了他好些年的弟兄,正待下达出城迎敌的命令时,城墙上突然传来部将的呼喊: “大人,敌军后方有异动! 他们……他们似乎……在撤退?” 那部将满脸疑惑也不敢确定,吴三桂闻言皱起了眉头,翻身下马上了城墙。 他拿出单筒望远镜亲自观察敌营,但见敌营后方一片忙乱,而火炮阵地已经两刻钟未曾听到炮击声了。 拿望远镜一看,敌军的炮兵似乎也在开始撤退,已经有不少骡子在奋力拖拽沉重的红衣大炮了。 这实在是令吴三桂费解,毕竟北城门已经被轰击的不像样子,多尔衮不可能放弃这大好的局势。 有碍于多尔衮的封锁,锦州城派出去的数支斥候,皆被敌军斩杀,吴三桂对锦州城外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 但这时候就能显示出一个优秀指挥官的才能了。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通过望远镜观察敌军的情况,吴三桂发现敌军并非是在故意引诱他们,他甚至从距离比较近的那些炮兵脸上看出了惊慌。 这说明,多尔衮肯定是得到了什么了不得的消息,以至于使得他不得不撤退。 难道是卢都督那边击败了皇太极? 否则多尔衮也不至于放弃优势退兵。 但不论如何,吴三桂都不打算放弃这绝佳的机会。 “尔等继续守城,传我军令,命刘肇基、曹堃立即出城,阻挠敌军火炮营之后撤!” 说罢,吴三桂再次下城,不论发生了什么事,他都决定一定要不惜代价留下多尔衮的红衣大炮,这种火炮对边军沿线都是巨大的威胁。 半刻钟后,锦州城东门、西门、北门大开,吴三桂、刘肇基、曹堃率领所部从正面和左右两边直扑多尔衮的火炮营。 出城迎敌的几乎全是被张世康命名为怨军的辽东老兵,杀起鞑子来没有丝毫的心理负担。 而那些鞑子不知为何,似乎并无恋战之意,只稍一接触便慌乱的后撤,竟是连那三十门红衣大炮都不管了。 吴三桂本来以为会遭遇多尔衮的猛烈冲击,可通过望远镜看到,敌营后方撤退的动作反而愈加的迅速。 正疑惑之际,远处出现一支骑兵部队,当先的旗帜迎风招展。 那是一面明黄色的旗子。 老远的,就听到为首的将官高喊道: “我乃近卫军第三骑兵营参将马承云,奉大元帅之令前来增援!” ……喜欢大明第一搅屎棍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第一搅屎棍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