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烟火里的新章程 一、面试桌上的家庭味 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的面试室窗台上,摆着一盆绿萝。 李渊坐在塑料椅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膝盖上的军绿色文件夹。文件夹里装着他的转业资料,照片上的自己穿着笔挺的军装,眼神锐利如鹰,和此刻穿着卡其色休闲裤、手心冒汗的男人判若两人。 “李同志,最后一个问题。”主考官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军人,胸前别着枚褪色的抗美援朝纪念章,“作为辅导员,需要经常加班处理老兵的突发情况,你怎么平衡工作和家庭?” 这个问题像颗石子,在李渊心里漾开圈圈涟漪。他想起昨晚苏瑶帮他熨衬衫时说的话:“不用特意说‘以家庭为重’,真诚就好。”也想起李阳把军功章塞进他口袋时,小声说的“爸爸加油,但别太累”。 他挺直脊背,声音比回答战术分析时更沉稳:“我会把家庭放进工作计划里。比如每天留两小时给孩子辅导作业,每周六陪爱人去菜市场——因为我知道,连小家都顾不好的人,也很难真正理解老兵们对‘家’的牵挂。” 老考官眼里闪过一丝笑意,指了指他文件夹露出的一角照片——那是苏瑶和孩子们在公园拍的全家福,李渊的位置被P上了一张他的单人照,边缘还留着李悦画的小爱心。“这照片是你自己拼的?” “是女儿弄的。”李渊的嘴角忍不住上扬,“她说爸爸不在,就画个圈圈把位置占上。” 面试结束时,老考官拍了拍他的肩膀:“明天来上班吧。我们要的不是只会喊口号的硬汉,是懂牵挂的人。”走出服务站,阳光正好落在街角的早餐摊,摊主正往塑料袋里装油条,动作熟稔得像在执行某种仪式——这是他以前从未留意过的人间烟火。 手机响了,是苏瑶发来的视频。镜头里,李悦举着一张满分的数学试卷,背景里传来李阳打翻牛奶的惊呼,和苏瑶带着笑意的嗔怪。李渊站在阳光下,看着屏幕里闹哄哄的画面,突然觉得,那些枪林弹雨的岁月像褪色的旧照片,而眼前的琐碎,才是鲜活的人生。 二、菜市场的战争与和平 周六的菜市场像个热闹的战场。 李渊推着购物车,跟在苏瑶身后,手里攥着皱巴巴的购物清单。清单上的字迹娟秀,“带筋的牛肉”“新鲜的玉米”下面,被李阳用铅笔加了一行“爸爸爱吃的卤味”。 “牛肉要选这种带着白筋的,炖出来才香。”苏瑶弯腰翻看肉摊的牛肉,指尖在肉皮上轻轻按了按,“你以前总说食堂的牛肉太柴,以后每周给你炖一次。” 李渊看着她和摊主讨价还价的样子,突然想起第一次带她去军区服务社,她连鸡蛋多少钱一斤都不知道,站在货架前手足无措的模样。时光把当年那个娇俏的姑娘,变成了能熟练掌握菜市场物价的主妇,而他缺席了这段蜕变的全过程。 “爸,快看!那边有卖炸丸子的!”李阳拽着他的胳膊往小吃摊跑,孩子的校服领口沾着点番茄酱,是早上吃汉堡时蹭的。李渊跟着跑了两步,突然发现自己的步伐慢了——以前在部队,他能负重越野五公里不喘气,现在追着儿子跑几步,竟觉得心里踏实得发慌。 李悦举着一朵康乃馨跑过来,花瓣上还带着水珠:“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呀!”李渊这才想起,昨天苏瑶收拾抽屉时,特意把日历上的今天圈了出来。他竟然忘了她的生日。 “谢谢悦悦。”苏瑶接过花,眼角的细纹里盛着笑意,“我们去买条鱼吧,你爸爸做鱼好吃。” 李渊愣了愣。他从没做过鱼,苏瑶怎么会知道?后来才想起,新兵连时写过一封家书,说自己跟着炊事班学了做红烧鱼。十年前的一句话,她记到了现在。 回家的路上,李阳坐在购物车的挡板上,举着卤味啃得满嘴流油。苏瑶走在左边,和李悦说着学校的趣事;李渊走在右边,推着购物车,听着母女俩的笑声被风吹散。阳光穿过梧桐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突然停住脚步,认真地说:“下周……去看看我爸吧。” 苏瑶的脚步顿了顿,然后轻轻“嗯”了一声:“我早就备好了他爱吃的桂花糕。” 父亲的墓碑在半山腰,周围种着松柏。李渊蹲下来,用手擦去碑上的尘土,照片上的老人穿着军装,笑得严肃又慈祥。“爸,我回来了。”他的声音有些哽咽,“以后……我好好照顾家。” 苏瑶把桂花糕放在碑前,拉着两个孩子往后退了退,给他们父子留些独处的空间。李阳偷偷问:“爷爷是不是也像爸爸一样,以前经常不在家?”苏瑶摸了摸他的头,没说话,只是望着李渊的背影,眼里有泪光在闪。 下山时,李悦睡着了,趴在李渊的背上,小脸蛋贴着他的脖颈。李渊能闻到孩子头发上的洗发水香味,是淡淡的牛奶味,和军营里消毒水的味道截然不同。他侧头看了看走在身边的苏瑶,她正哼着一首老歌,调子轻快,像山涧的溪流。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一刻,他突然明白,所谓归巢,不是停止战斗,而是把战场从硝烟弥漫的远方,变成了充满烟火气的日常。而他的武器,也从枪变成了爱,从战术变成了陪伴。 三、辅导室的老勋章与新故事 服务站的辅导室里,挂着面“老兵之家”的锦旗。 李渊坐在办公桌后,看着对面的老郑。这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此刻正攥着一张褪色的立功证书,手背上的青筋因为激动而凸起:“他们说我这证书是假的!说我当年就是个炊事员,哪来的三等功!” 李渊给老郑倒了杯热茶,指尖触到老人粗糙的手掌——那双手布满老茧,虎口处有个月牙形的伤疤,和他自己的很像。“老班长,您给我说说当时的情况。” 老郑的话匣子打开了。1984年的猫耳洞,他是炊事员,却在运送弹药时徒手排掉了三颗地雷;在战友被围困时,背着四十斤的给养,爬过三公里的雷区……这些故事,他从没跟家人说过,孩子们总觉得他的军功章是“混来的”。 “我儿子说,现在和平年代,这些勋章没用了。”老郑的声音低了下去,把证书小心翼翼地折好,“可我总觉得,这不是没用,是不能忘。” 李渊想起自己的军功章,此刻正躺在家里的抽屉里,和李阳的三好学生奖状、李悦的绘画奖状放在一起。苏瑶说,要给它们装个新相框,挂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 “老班长,您等着。”李渊翻开档案柜,找出当年的作战记录副本,“这里有您的名字,还有当时连长的嘉奖令。”老郑看着文件上的字迹,突然老泪纵横,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 下班时,夕阳把辅导室的窗户染成了金色。李渊锁门时,看到老郑的儿子站在门口,手里提着个保温桶:“李辅导员,我来接我爸回家。”他的眼神里带着愧疚,“以前总觉得他啰嗦,今天才知道……他那些故事都是真的。” 李渊笑了笑。他想起早上出门时,李阳正在给同学打电话,骄傲地说“我爸爸以前是兵王,现在在帮老兵爷爷们讲故事”。孩子们正在慢慢理解,那些沉默的勋章背后,藏着怎样的热血与担当。 回家的路上,他买了个生日蛋糕,上面用奶油画着一家四口的简笔画。推开家门时,李阳正踩着板凳在厨房帮忙,李悦在客厅铺桌布,苏瑶系着围裙,正在给红烧肉收汁,香味漫了满屋子。 “爸爸回来啦!”李悦扑过来抱住他的腿,小手里还攥着根蜡烛,“我们等你吹蜡烛呢!” 李渊把蛋糕放在桌上,看着苏瑶解下围裙,看着孩子们兴奋地插蜡烛,突然觉得,自己正在经历一场新的战役——这场战役没有硝烟,却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温柔;这场战役没有军功章,却能收获比勋章更珍贵的东西。 四、客厅里的颁奖礼 周日的晚上,客厅里拉着条红绳,上面挂着李阳和李悦做的纸灯笼。 “现在开始颁奖!”李阳拿着玩具话筒,站在沙发上宣布,“首先颁发‘最佳爸爸奖’!”他把一朵纸做的大红花别在李渊胸前,花茎是用吸管做的,歪歪扭扭的。 李悦捧着个鞋盒当奖杯,跑过来递给李渊:“这是妈妈做的,里面有我们的秘密。”鞋盒里铺着苏瑶的碎花手帕,里面放着四颗鹅卵石,每颗石头上都用马克笔写着字:“平安”“健康”“陪伴”“爱”。 “这是我们家的勋章。”苏瑶坐在沙发上,手里织着毛衣,线团在她膝头滚来滚去,“比外面的勋章值钱多了。” 李渊拿起那颗写着“陪伴”的石头,指尖的温度透过石头传过来,暖得发烫。他想起在服务站看到的那些老兵,他们珍藏的不只是军功章,还有家人的照片,孩子的涂鸦,就像他现在拥有的一样——这些琐碎的物件,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家”。 李阳突然指着墙上的日历:“爸爸,下周学校有亲子运动会,你能参加拔河比赛吗?我们班总拿倒数第一。” “能。”李渊把他抱起来,举过头顶,孩子的笑声像银铃一样,“爸爸以前在部队拔河,从没输过。” 苏瑶笑着拍了他一下:“别吹牛,小心明天闪了腰。”她的指尖划过他鬓角的白发,动作温柔得像在抚摸一件稀世珍宝,“我给你织了件毛衣,明天降温,正好能穿。” 李渊看着她低头织毛衣的样子,看着孩子们在地毯上追逐打闹,突然想起老考官问他的那句话——“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现在他有了答案:根本不需要平衡,因为家从来不是工作的对立面,而是疲惫时的港湾,是前行时的动力,是所有奋斗的最终意义。 夜深了,孩子们睡熟了。李渊坐在床边,看着苏瑶给李悦盖好被子,看着李阳皱着眉头踢被子,像头小野兽。他轻轻关上门,走到客厅,打开那个装着勋章的抽屉。 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军功章上,也落在孩子们的奖状上,落在那颗写着“爱”的鹅卵石上。他突然觉得,这些年获得的最高荣誉,不是那些冰冷的金属,而是此刻身边均匀的呼吸声,是厨房里飘来的淡淡肉香,是墙上日历上圈出的一个个平凡日子。 这些,才是他归巢后,最值得珍藏的勋章。 (本章完)喜欢兵王归回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兵王归回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